2014年如何加强残疾预防?

2014年03月20日17:02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2014 政府工作报告 残疾预防 残疾人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学习问答

残疾预防关系人民群众健康和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我国残疾人口增长快、规模大,受工业化、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加快等因素影响,当前我国仍处于残疾高发期,依然面临着较大的残疾发生风险。

世界卫生组织2011年发布的《世界残疾报告》指出,全球15%、即约10亿人口患有残疾。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约,我国实行的残疾标准要严格得多,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我国仍是世界上残疾人口最多的国家。根据第一次、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从1987年到2006年,我国残疾人口总数由5164万增加到8296万,占总人口的比例由4.9%上升到6.34%。到2013年底,残疾人口总数达到8500万。据北京大学人口所相关研究测算,到2050年,我国残疾人口将达到1.6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1%。

从致残原因看,我国残疾人口中10%左右为先天性残疾,75%左右为获得性残疾,还有15%致残原因不明。在先天性残疾中,30%左右为遗传因素致残,70%左右为发育缺陷致残。在获得性残疾中,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导致的残疾占70%以上;其次为创伤及伤害致残,约占16%,传染病致残约占12%。慢性病、意外伤害、出生缺陷和发育残疾构成我国残疾发生的主要原因,其中慢性病致残约占55%。目前,我国每年约有100万严重出生缺陷儿出生,约有100万人因意外伤害致残。每年新发的慢性病致残人数尚不能准确估算。

从残疾发生年龄来看,人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面临不同的残疾风险,各年龄段人口致残原因差异很大。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0—6岁儿童主要致残原因为出生缺陷等先天因素;6—14岁学龄儿童主要致残原因为传染性疾病和意外伤害;15—59岁就业年龄段人群主要致残原因是以工伤、交通事故等为主的意外伤害;随着年龄增长,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病致残的比例迅速增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多因慢性病和老年性机能衰退致残。

残疾人口规模大、增长速度快,严重影响了我国人口健康水平,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对公共卫生、医疗保健和社会保障体系构成严峻的挑战。举例来说,小儿唐氏综合症(先天愚型)是由染色体异常而导致的疾病,存活者有明显的智能落后、特殊面容、生长发育障碍和多发畸形。唐氏综合症虽然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但是通过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是可以得到有效预防的。根据原卫生部发布的《中国出生缺陷防治报告(2012年)》,我国每年新增唐氏综合症约2.3—2.5万例。据测算,其生命周期的总经济负担就超过100亿元。加强残疾预防已刻不容缓。

中国传统医学历来重视“治未病”,西方医学也将预防作为医疗卫生体系的基础。国际社会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关注和推行残疾预防。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表明,利用现有技术至少可以使50%的残疾得以控制或者延迟其发生。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残疾预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先后制定了母婴保健法、残疾人保障法等法律法规,实施了减少出生缺陷、计划免疫、防盲治盲等有关残疾预防的国家规划,脊髓灰质炎等传染性疾病致残得到控制、消灭或者接近消灭,碘缺乏和微量元素缺乏等导致的残疾大幅度下降,通过优生优育、出生缺陷干预等措施有效减少了先天残疾的发生。据初步估算,1987—2006年残疾发生至少减少了1500万。

目前,残疾预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个方面:一是立法滞后、资源投入和利用不足;二是预防工作比较零散,缺少系统的国家层面的总体规划和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三是城乡区域预防工作差距比较大,社会残疾预防意识还比较薄弱。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残疾预防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中发[2008]7号)要求“建立健全残疾预防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明确提出“注重预防、治疗、康复三者的结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在中国残联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做的祝词中强调,要“大力实施残疾预防”。要认真贯彻落实这些要求,进一步明确“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系统开展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残疾预防,建立健全以一级预防为重点的三级预防工作体系,并针对危害面广、可预防的主要致残因素抓紧实施一批残疾预防重点工程,有效控制残疾的发生和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立法、规划和完善工作机制

加快《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制定进程,为系统开展残疾预防提供法制保障。制定实施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和国家残疾标准,加强对残疾预防工作的顶层设计,明确任务目标和政策措施,建立综合性、社会化预防和控制网络,形成信息准确、方法科学、管理完善、资源共享、监控有效的残疾预防机制。

残疾预防工作涉及卫生计生、安监、公安、交通、环保、民政、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政府部门和残联等人民团体。应建立残疾预防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形成各司其职、分工协作、齐抓共管、高效运作的工作机制,加强对残疾预防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综合推进。各有关部门要细化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切实履行好相应的职责。

二、建立健全残疾预防工作体系

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应明确将残疾预防作为工作重点,积极开展居民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加强对致残疾病的防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应更加重视对致残因素的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防止或减缓残疾的发生。交通、安监部门、环境保护等部门要切实加强预防工作力量,落实预防措施,消除事故隐患。建立残疾预防综合信息网络平台和数据库,开展致残因素监控和动态研究。加强预防医学研究,加快专业人才培养。要进一步完善康复服务体系,实现分层级医疗、分阶段康复,帮助残疾人得到适宜的康复服务,以恢复和补偿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三、针对主要致残因素实施预防工程

主要包括:加强慢性病防治和康复,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大幅度减少慢性病致残。加强出生缺陷干预和儿童发育残疾干预,积极开展孕前保健、孕产期保健、产前诊断、新生儿疾病筛查和儿童保健,建立残疾儿童早期干预制度。大力开展安全生产、工伤预防、交通安全和防灾减灾工作,提高应急处理和医疗急救能力,减少事故和意外伤害致残。继续加强计划免疫,控制传染病、职业病、地方病致残等。重视精神残疾预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

四、加强对重点人群、重点地区的优先干预

不同年龄和不同职业人群的残疾发生水平和致残原因不尽相同。应加强对重点人群的优先干预,开展全生命周期的残疾预防。对育龄人群加强优生优育咨询、孕前保健、产前诊断和围产期保健;对婴幼儿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和早期干预,对学龄前儿童开展发育残疾筛查和干预;对高危职业人群加强安全生产教育,提高个人防范意识,减少意外伤害和职业伤害带来的损伤;中老年人应重点预防慢性病致残。

从地域分布上,我国东部残疾发生率最低,中部居中,西部最高;农村残疾发生率远高于城镇。应特别重视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残疾预防工作,在政策、资金和技术上予以支持和倾斜。

五、增强全社会的残疾预防意识

持之以恒地开展残疾预防科普宣传,组织好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爱耳日、爱眼日、预防出生缺陷日、精神卫生日、交通安全日、安全生产月等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着力做好新婚夫妇、孕产期妇女、交通和矿山行业职工、有害环境地区居民、中小学生和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宣传教育工作,切实增强全社会的残疾预防意识,使残疾预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共同行动。(乔尚奎 郭春宁)(来源:国研室)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