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新华网贵阳3月12日电(记者胡星)贵州省新近举办的一场新闻发布会宣布,国务院日前批准的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规划给予了毕节市更多的政策“红利”。贫困人口占当地人口三分之一强的毕节,将享受更多“量身定做”的扶贫措施,以期探索贫困地区的脱贫赶超路径。
地处川滇黔三省交界处的毕节市是生态脆弱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毕节市还有一个名称叫“毕节试验区”,它是中国在贫困地区建立的第一个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
多年来,毕节试验区一直在与贫困作斗争,尽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贫困和落后仍是试验区的基本区情和面临的主要矛盾。按国家最新的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的贫困标准,常住人口652万的毕节试验区,农村贫困人口还有250余万。
毕节市大方县羊场镇穿岩村大沟组村民陈梅就是其中一员。“退耕还林”是陈梅期盼已久的最大愿望。
陈梅家的5亩土地是贵州乌蒙山区典型的25度以上陡坡耕地,土地贫瘠,石土各半,耕作难度大。陈梅种下的玉米、土豆每年收成1000多斤。丈夫手有残疾,劳动力有限,全家一年到头没有多少余钱。
陈梅表示:“退耕还林的补助能改善生活,家里还能腾出手来搞点副业。”
陈梅所在的穿岩村2012年村民人均纯收入为5248元,但没有退耕还林的农户人均收入仅为2000元左右。“退耕还林是村里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这是当地人的一个共识。
而在毕节市,像陈梅家一样的仍在种植的25度以上陡坡耕地还有205万亩,农民退耕还林愿望迫切。但出于粮食安全等原因,中国2007年暂停退耕地造林。
如今,新的政策让毕节退耕还林的“农民梦”有了迅速实现的盼头。国务院日前批准实施《深入推进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规划(2013-2020年)》,其中明确要求毕节“将25度以上陡坡耕地逐步退耕还林”。
贵州省发改委副主任付京表示,这是中央政府赋予贫困地区的一项政策“红利”。
贵州省的有关专家认为,毕节试验区的小康进程关系到贵州的小康进程,必须采取“超常规”的发展举措,这就需要政策“红利”的支撑。
付京说,《规划》中的许多政策都是为毕节试验区“量身定制”,包括“探索贫困县乡摘帽不脱钩、减贫不减补”、“国土资源管理制度配套改革试点”、“鼓励试验区创建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大用户直供电试点”等政策。
“这些有别于国内其他地区的政策‘红利’,在发展的一些关键领域‘放权’‘开绿灯’,有的甚至在全国是唯一的,这对贫困地区迅速改变落后面貌意义重大。”付京说。
除了允许毕节试验区在各项体制机制上创新,中央政府还强化宏观政策支持。中央预算内投资优先向试验区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等领域倾斜,建立专项补助制度,逐年递增补助额度。
毕节市委书记张吉勇说,《规划》将毕节试验区的改革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并提出毕节要“为全国贫困地区探索一条超常规的后发赶超之路”。
“用好政策‘红利’是毕节试验区未来几年的当务之急。这不仅是为毕节,也为全国贫困地区做示范。”张吉勇说,毕节试验区将创新投融资、统筹城乡发展、资源富集区转型发展和对内对外开发等体制机制,建设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及装备制造业基地、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