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高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多策并举促消费
扩大内需、拉动消费,一直是我国的国策。然而,经济学理论认为,收入是消费行为的决定性因素。我们究竟该如何拉动消费呢?
范剑平告诉记者,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GDP的增幅一直快于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幅。为此,“十二五”规划提出明确的目标,要求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GDP增长同步。不少专家以为,实现这一目标难度很大。然而,今年上半年,我国GDP增幅为7.8%,城乡居民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7%和12.4%,均高于GDP增幅。
“如果‘十二五’期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都能与GDP同步增长,这将是一个历史性的变化,它将为扩大消费打下坚实的基础。”范剑平介绍说,我国已采取了一系列提高居民收入的政策措施。一是确保离退休、低保家庭收入稳定增长,今年名义增速将不低于10%;二是“十二五”期间,城市最低工资标准提升幅度将接近或超过GDP增长;三是为促进企业职工收入增长,发布了城镇职工分行业工资指导线,“十二五”期间增速也要拉近或超过GDP增长。
拉动消费的第二个着力点是让老百姓敢于消费。范剑平介绍说,近年来,我国在养老、医疗、教育等三个领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截至2011年底,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2.8亿,全国60%以上的地区建立起新农保、城居保制度,参保人数共计3亿多,再加上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目前我国有养老制度保障的总数为6亿多。2012年,我国将实现新农保和城居保制度全覆盖,到“十二五”期末,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将力争覆盖8亿人以上。
我国在城乡居民医疗和教育方面的投入也大幅提高。2011年底,我国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已超过12.8亿,基本实现了“全民医保”。这标志着我国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制度都已建立。为降低居民教育负担,我国已经实现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全免。今年,我国针对教育的财政投入将达到4%,真正实现了《教育法》提出的目标。
此外,国家还采取了诸如节能环保汽车、节能家电补贴等政策,同样在一定时期内较好地起到了拉动消费的作用。
调整供给结构,工业转型取得积极进展
“供给结构调整的着力点是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范剑平指出,近年来,我国在加强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推进企业兼并重组、节能减排淘汰落后、区域协调发展,以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也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统计显示,2011年,前10家钢铁、汽车企业产业集中度分别上升到49.2%和87%。“十一五”期间,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6%,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36.7%,工业化学需氧量及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7%和15%;累计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2亿吨、炼钢产能7200万吨、水泥产能3.5亿吨、焦炭1.07亿吨、造纸1070万吨,占全部落后产能的50%左右。“十一五”期间,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了5.8个百分点。
2010年以来,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相关部门扎实抓好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7个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工作。“十一五”期间,利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改造等专项资金渠道,工信部先后实施了11项重大工程,仅2011年安排资金近140亿元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今年以来,工信部牵头编制的13个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细分领域专项规划已发布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