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剩忧患
然而产能过剩的忧患已然摆在了企业面前。
2007年220万吨的年产能,真正实现的不过80到100万吨。而据中国化工网分析师预测,全年的开工率仅为60%-70%,冬季开工率更低至30%-40%。
目前二甲醚的主要用途为液化气掺烧。据中国石油(17.65,0.00,0.00%,吧)与化学工业规划院统计,2007年,在国内二甲醚的消费结构中,民用燃料占到了绝对主导地位,为94%;车用燃料仅为2%,其他用途占到4%。
但中国化工网分析师表示,即使按照20%的掺烧比例计算,2010年的二甲醚需求量不过390万—520万吨。这意味着2010年1484万吨的二甲醚产能将会有60%处于闲置状态。
当然,替代柴油是个不错的“钱景”。
中国醇醚燃料及醇醚清洁汽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申同贺表示,按照二甲醚对柴油替代率3%计算(相对柴油的二甲醚消耗替代比为1.336),2020年约需二甲醚1330万吨。
但在此之前却需要一个耗时较长的市场培育过程。
中国石油(17.65,0.00,0.00%,吧)与化学工业规划院副院长白颐预测,到2010年时,民用燃料仍是二甲醚的主要用途,为90%,而车用燃料虽然有所增长,但也仅为7%。
“若2010年国内运行二甲醚公交车2000辆,日行驶250公里,根据替代比百公里耗二甲醚70升计算,到2010年我国二甲醚在车用燃料领域的需求约为20万吨。”白颐说。
此外,展开销售渠道也是一大难题。
白颐指出,作为替代能源,二甲醚进入能源销售系统,必然存在与原有能源销售商的竞争。从目前一些企业的经验看,企业如果仅生产二甲醚产品,不参与营销,将面临较大利润风险。
在国际甲醇——二甲醚/LPG产业链市场峰会上,一位二甲醚从业人士告诉记者,“山东久泰曾在山东临沂直接走终端销售的路子,但效果并不好。”
包括凯跃在内,一些二甲醚厂商将日本、韩国等作为未来的另一条销售渠道,但目前却无法指望。
日本车用二甲醚普及及推进委员会事务局长若狭良治向记者表示,“预计到2012年,日本将开始从中国进口二甲醚,但无法估计进口的数量。”
一些二甲醚厂商已经开始为未来的市场感到担忧。
一家民用二甲醚生产企业的老总坦承,在2007年的高利润过后,未来两年的市场将比较艰难。
标准缺失
除市场瓶颈外,二甲醚相关标准的缺失也将影响其发展。
据申同贺介绍,二甲醚的质量标准目前有两个:一是2007年4月13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二甲醚行业产品标准,二是2007年8月21日建设部颁布的《城镇燃气用户二甲醚标准》。
“这只是行业标准。”申同贺说,“并没有明确的产品名称和标准针对掺烧二甲醚的液化气。”
据申同贺透露,目前,城镇燃气用二甲醚国家标准正在制定过程中,标准编制组正在起草的国家标准命名为“城镇燃气用二甲醚混合气”,由液化石油气和二甲醚混合,二甲醚比重小于等于20%,不设下限。
“与此同时,二甲醚在车用领域的应用也亟须相应标准来规范。目前正在制定上海市的地方标准,预计在2008年年底推出,其他地区可借鉴。此外,大量有关二甲醚车用、民用的配套标准及管理条例等工作尚待完善,业内预期在2008年完成各种准备工作,2010年前加大示范力度,‘十二五’期间有望迅速发展。”申同贺透露说。
申同贺认为,只有标准建立起来后,二甲醚产业才能名正言顺地健康发展。本报记者 骆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