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东部向西部转移的越来越多的企业发现,不仅它们寄希望的东西部“成本落差”并不存在,而且面临“本土化”带来的员工高流失率。
记者日前在北海市多个工业园区调研了解到,入园企业普遍存在招工难。位于北海市工业园的冠德科技是一家从深圳迁来的生产电器开关的企业, 需要8000名员工,但现在只有一半。工业园企业科科长彭裔林说,从去年起入园企业陆续投产,但绝大部分企业招工不足,园区多次举办用工招聘会或者组织异地招工,收效甚微。
人员短缺几乎囊括了所有岗位,从一线的普工到技术或管理人员,常常出现的情况是招来100人,流失一大半。冠德科技总经理助理许育本说,企业80%的员工是周边100公里的农民,招工常常是成批来成批走,遇到农忙或家里有事,想走就走,有些人甚至“三进三出”。记者了解到,不少企业的一线普工也有类似情况。
新聘员工的流失并非全部缘于待遇低。水果加工企业北海市果香园的人力资源部负责人韦山说,果香园员工按每月基本工作时间174小时,收入可达1200元,大部分员工为1500元-2000元,企业免费提供住宿,每月按成本价收取150元-200元伙食费,但仍然难以留住人,“去年分别在本地和外地各招了20名员工,流失率分别为70%和30%。”而计划今年6月投产的北海福达车辆公司前年筹建时从全国招聘了28名大学生,到去年只剩下5名。
北海市国发职业学校校长文元林说,由于物价上涨,如果工厂不包吃住,1000元以下的月收入已经难敷支出,而1000元的薪酬已经与珠三角等地不少企业持平,在高生活成本的情况下,“本土化”更易造成员工流失。
他认为,员工流失有企业和员工双方的原因,如园区工作环境差,缺乏生活、娱乐等配套设施,交通不便等。对于普工而言,往往是对企业管理不适应,感觉不自由。而对于大中专和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不少则是因为学非所用,不能满足岗位要求;更多的是拈轻怕重,这山望着那山高,不愿从手工操作等单调岗位做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