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537.0亿元,比上年增长24.2%,比上年提高4.6个百分点。其中,城镇投资完成10153.4亿元,增长23.9%;农村投资完成2383.6亿元,增长25.5%。建设资金充足,到位资金12820.5亿元,增长22.5%;其中,自筹资金增长25.2%,占到位资金的72.6%。
投资结构渐趋优化。第一、二、三产业投资结构由上年2.4:61.8:35.8调整为2.9:59.9:37.2。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投资继续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38.5%和31.0%,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83.0%,城市公共交通业投资增长45.6%,金融业投资增长39.5%。民生领域投入明显增大,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投资增长52.6%,环境管理业投资增长102.0%。国家重点调控领域投资明显减弱,电力、冶金、煤炭、纺织工业投资分别下降25.1%、24.5%、22.2%和1.5%。
房地产开发和销售稳步发展。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519.1亿元,比上年增长28.2%,增幅比上年提高7.6个百分点。从商品房建设用途看,住宅投资增长32.8%,占全部房地产开发投资的78.3%,其中,经济适用房投资增长1.2倍,占全部住宅投资的5.2%;商业营业用房投资增长17.2%,占全部房地产开发投资的11.3%;办公楼投资增长14.4%,占2.8%。房地产土地开发利用调控效果明显,开发面积下降22.7%,购置面积下降13.0%。商品房建设规模和销售平稳增长。商品房施工面积14983.4万平方米,增长20.9%,商品房销售面积4869.0万平方米,增长16.7%。在住宅销售面积中,经济适用房占5.5%,提高0.2个百分点。
五、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持续快速增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38.8亿元,比上年增长18.5%,总量与增幅均创近十年新高。其中,批发零售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7092.7亿元,增长18.7%,拉动零售总额增长15.7个百分点;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095.9亿元,增长20.6%,拉动零售总额增长2.6个百分点。市场规模化程度提高,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单位数达到8431家,增长59.6%,实现零售额2766.0亿元,增长35.2%,增幅提高8.0个百分点。
城乡市场共同繁荣。城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363.5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增幅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农村实现零售额2075.3亿元,增长15.3%,提高1.2个百分点。城市市场更为活跃,零售额增幅较农村市场高4.3个百分点。
非公有贸易更趋活跃。非公有经济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7160.0亿元,比上年增长19.2%,市场份额达84.8%,为消费市场中最具活力与生机的经济成份。其中,个体私营实现零售额6996.7亿元,增长19.2%,市场份额为82.9%。
消费热点面扩量增。基本生活类商品零售额大幅攀升,食品、饮料、烟酒类比上年增长41.8%;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39.2%。住房类商品零售额快速增长,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42.6%;家具类增长55.3%;金属材料类增长56.0%;五金、电料类增长50.4%。汽车消费持续升温,实现零售额523.5亿元,增长37.0%;油品消费处于高位,石油及制品类实现零售额385.1亿元,增长33.7%。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增长加快。实现进出口总额1226.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7%,增幅比上年提高4.8百分点。进出口贸易均衡发展。出口752.4亿美元,增长28.3%;进口473.7亿美元,增长29.3%。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产品、纺织服装和机电产品出口比重由上年13.8%、20.9%和31.6%调整为12.3%、18.4%和36.9%。欧盟成为山东第一大出口市场,占出口总额的19.2%,其次是美国占18.4%。初级产品及资源类产品进口扩大,全年铝矿砂进口增长2.3倍,铜及铜材增长2.0倍,大豆增长94.2%,铁矿砂增长63.5%。
利用外资质量不断提高。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10.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1%,外资项目平均投资规模861万美元,提高200万美元,引进过亿美元项目10个。外资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利用外资快速增长,新批服务业利用外资项目667个,实际利用外资19.3亿美元,增长37.1%;新批高新技术产业外资项目181个,合同外资10.8亿美元,增长11.0%。利用外资方式趋于多元化,新批增资项目1929个、外资并购项目50个、15家境外上市企业募集资金153.3亿元。韩国、中国香港投资仍居前两位,占全省的56.4%。目前有130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山东投资,设立项目342个。
“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新批境外企业(机构)202家,协议投资总额5.8亿美元,其中中方协议投资4.0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0%和13.0%。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20.3亿美元,增长34.6%,已有5家企业入选全球最大225家国家承包商;对外劳务合作营业额8.1亿美元,增长16.0%。共建立外派劳务专业基地29个。外派劳务人员3.5万人次,增长10.0%;期末在外7.8万人,增长12.5%。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稳定发展。全年铁路、公路、水运共完成客运量16.6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2.8%;完成货运量19.6亿吨,增长18.7%。年末高速公路通车里程4033公里,比上年增加629公里。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5.8亿吨,增长22.4%。航空客运量1481.0万人次,增长17.9%;货邮量19.9万吨,增长17.8%。年末民用汽车拥有量540.3万辆,增长11.9%;其中,私人轿车130.3万辆,增长37.4%,占轿车拥有量的78.8%。
表5 2007年客货运输量及增长速度
|
旅 客
|
货 物
|
运输量
|
增长
|
周转量
|
增长
|
运输量
|
增长
|
周转量
|
增长
|
(亿人次)
|
(%)
|
(亿人公里)
|
(%)
|
(亿吨)
|
(%)
|
(亿吨公里)
|
(%)
|
合计
|
16.6
|
12.8
|
1212.8
|
14.5
|
19.6
|
18.7
|
6639.7
|
11.3
|
公路
|
15.9
|
13.1
|
768.6
|
19.0
|
16.4
|
19.9
|
1069.3
|
26.5
|
铁路
|
0.6
|
7.1
|
436.0
|
7.1
|
1.8
|
3.9
|
1522.6
|
3.7
|
水路
|
0.2
|
7.8
|
8.2
|
23.4
|
1.5
|
25.7
|
4047.8
|
10.9
|
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234.7亿元,比上年增长26.2%。其中,电信业务总量1179.9亿元,增长27.1%;邮政业务总量54.7亿元,增长9.3%。光缆线路总长度32.1万公里,增长2.9%;长途自动交换机容量65.1万路端,下降12.7%;年末固定电话用户2589.1万户,下降1.9%;移动电话用户3723.1万户,增长26.2%。电话普及率达到68.2部/百人。
旅游业规模扩大。实现旅游总收入1653.6亿元,比上年增长27.7%;其中,入境旅游收入13.5亿美元,增长33.2%;国内旅游收入1550.8亿元,增长27.7%。接待入境游客249.6万人次,增长29.2%,人均消费541.5美元,增加16.5美元;接待国内游客2.0亿人次,增长21.3%,人均消费762.3元,增加38.1元。新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6个,目前已有13个设区市、16个县级市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八、财政、金融、证券和保险
财政收支稳定增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74.5亿元,比上年增长23.5%;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78.1%,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支出2262.5亿元,增长23.4%。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设立了工业结构调整和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建立了促进节能减排的财税调控体系,重点行业保障能力加强。农业、教育、科技支出分别增长22.7%、34.2%、32.8%;社会保障和就业、文化体育与传媒、环境保护支出分别增长27.1%、56.8%、40.5%。
金融支撑能力稳步提高。金融机构存款保持平稳增长,居民储蓄、企业存款新增额均过千亿。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2072.3亿元,比年初增加2440.0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1438.1亿元,企业存款余额为5910.2亿元,分别增加1080.0亿元和1174.9亿元。货币信贷运行质量提高。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7545.1亿元,增加1835.5亿元。新增个人消费贷款创历史新高,增加375.1亿元,同比多增129.1亿元;其中,住房贷款增加331.7亿元,多增154.9亿元。贷款投向进一步优化。服务业贷款增势良好,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房地产业贷款分别增加168.0亿元和212.6亿元,分别多增54.0亿元和115.6亿元;农业贷款增加316.2亿元,多增19.8亿元。金融机构效益大幅提高,实现盈利343.9亿元,增长44.1%。
资本市场规模明显扩大。全省境内上市公司87家,境外上市公司56家。新增境内上市企业5家,境外上市企业15家,12家企业实现境内再融资,新增融资总额为272.6亿元。全年股票基金交易额3.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4.9倍;投资者入市资产规模2089亿元,增长2.1倍。境内公司在沪深两市的年末总市值8098亿元,流通市值5888亿元,分别增长1.4倍和1.1倍。期货市场交易活跃。期货公司全年代理期货交易量3517万手,交易金额1.9万亿元,分别增长41%和89%。
保险业蓬勃发展。实现保费收入501.7亿元,比上年增长26.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44.7亿元,增长36.3%;人身险保费收入357.0亿元,增长23.1%。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支付各项赔款与给付171.7亿元,增长42.0%。资本实力明显增强,保险业总资产达982.2亿元,增长14.6%。累计为7509.7万人次提供了商业性养老、健康保险保障。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扩大到25个县区,试点险种增加到11个。共有42家保险公司在山东设有营业机构,有7家外资公司在山东设立营业机构。
九、科学技术
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共取得重要科技成果2346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22项,其中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内专利申请授权数量和质量继续保持稳步增长。专利申请量46849件,比上年增长22.4%;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8795件,增长21.5%。专利授权量22821件,增长43.2%;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1435件,增长31.4%。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加强,共有住鲁两院院士36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22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0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670人。
信息产业规模和效益大幅增长。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含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业)企业1814家,比上年增加149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710.7亿元,比上年增长33.1%;实现利润、利税156.9亿元和249.1亿元,分别增长34.1%和29.0%。软件业快速发展,实现软件收入308.0亿元,增长34.1%,利润、利税分别增长36.0%和34.0%,软件外包服务、软件业务出口分别增长1倍和39.2%。信息化基础建设进一步完善。骨干传输网带宽达到400G,国内出口带宽达到60G,覆盖全省。互联网网站7.0万个,增长84.4%;上网人数1256万人,增长11.5%。
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大力实施自主创新重大科技专项,推进高新区创新型园区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达到19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9.2%,比年初提高3.0个百分点。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迈出新步伐。已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1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别为3家和5家。济南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信息通信研究院建设进展顺利,与中国科学院共建的“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和“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开工建设。
质量兴省战略顺利实施。全省已经有世界名牌产品2个;中国名牌产品271个,增加86个;山东名牌产品1370个,增加188个;山东省服务名牌160个,增加66个。全国驰名商标81个,增加13个。国家级质检中心19个,增加4个;省级质检中心40个,增加7个。累计建成农业标准化示范区428个,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405家。采用国际标准8485项,新批准发布山东省地方标准331项,其中节能标准111项,服务标准55项。
气象地震等科技应用水平逐步提高。气象综合观测业务扎实推进。新建区域气象观测站120个,建成4个岸基、海岛国家气象观测站二级站;17市DVB-S系统建成,建立了与山东海事局、民航、电视台、地震局的信息传输专线。人工增雨增加降水8.8亿立方米。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涉及山东的分项工程全面完成,已有82个测震台,25套流动观测台,6个卫星定位(GPS)观测站,应用流动台组网技术实现了现场与台网中心的同步对接。测绘保障服务能力提高。启动了全省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基准站网建设,基本实现了航天航空遥感影像的新一轮覆盖,完成近1900幅1:10000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更新与建库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