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飞涨引发投资热
近两年,一场将煤制成油的运动,在国内各大煤矿集团渐次升温。至今年,形成热潮:上半年,神华集团启动中国乃至世界第一个工业化煤制油项目,可年产320万吨油品;兖矿集团计划在陕西榆林建设100万吨油品生产线;伊泰集团年产48万吨油品项目开工;潞安集团16万吨煤制油项目开工……
6月中旬,国家发改委和美国能源部在北京联合举办了煤炭气化液化技术研讨会,国内各相关企业纷纷与会,颇为热闹。不仅中国煤制油热在升温,作为富煤少油的大国,美国也有意推动煤制油。
煤制油最近为何热了起来?国际油价飞涨是重要原因。我国石油资源相对贫乏,煤炭比较丰富,而对石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同时,投资体制改革后,50万吨以下的项目下放到省里审批,这使煤制油项目发展加快。
投资风险不容忽视
应该说,目前煤制油尚存在一定风险。主要是技术尚不完全成熟,投资有风险。
首先是技术风险。煤制油技术特别是直接液化技术,即使是发达国家,也大多在试验阶段,并未进行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神华煤制油项目的工程技术人员也向记者坦承,神华煤制油项目是有风险的,甚至是替国家承担了研制风险。
此外,目前各国的煤制油技术对于解决含碳废弃物的排放还不太成功,也就是说,生产过程中还是会造成一定的污染。
其次是投资风险。煤制油项目投资非常巨大,动辄上百亿,一般企业难以承担。
即使是美国的大企业,对上煤制油项目也非常慎重。在中美煤炭气化液化研讨会上,记者问美国能源部总工程师米勒先生,为何美国至今没有煤制油项目?米勒先生回答,由于投资太大了,而技术风险也很大,企业目前还在观望。
第三是要综合考虑其他配套资源,如水、电、环境问题等。煤制油需要大量的水,每生产一吨油品需耗水10—12吨,富煤而缺水的地方不适宜发展。此外,选址要考虑环保问题、运输是否便利等。
“煤制油”绝不能成“小炼油”
国家发改委近日发布了《关于加强煤化工项目建设管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通知说,煤制油品尚处在工业化试验和示范阶段,还存在技术和工程放大风险。一些地方不顾客观条件,纷纷规划建设煤制油品项目,目前开工建设的十几万吨规模项目多数不够经济规模,技术不够成熟,建成后将类似“小炼油”,属淘汰之列。
对此通知,几家大型煤矿集团纷纷表示理解和支持。然而,目前正在建设中的小规模项目,“恐怕暂时只能继续搞下去了。”
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负责人吴吟认为,各地各企业对建设煤炭液化项目的风险要有足够的认识。要综合考虑以下因素:一、国际油价的波动;二、要有规模效益;三、原料煤是否低廉;四、产品要兼顾油和化工产品,仅仅生产油品经济效益不够好。
可见,煤制油也应该做好国家总体规划。据悉,有关部门正在编制我国煤液化规划。
“煤变油”的技术路线
煤炭液化技术分为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两种。
直接液化技术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于德国并实现了工业化生产。由于生产成本偏高,加上当时石油相对便宜,因此一直未进行商业化运作。
间接液化技术于20世纪50年代在南非开始工业化建设和生产。南非萨索尔公司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煤炭液化生产商,占南非燃料油市场总消费量的30%左右。
我国在直接液化方面的试验研究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目前,神华集团公司已经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炭直接液化工艺。在煤炭间接液化方面,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山东兖矿集团等均在积极研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炭间接液化技术。(记者 彭嘉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