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国资委发布的国有重点企业经营情况显示,今年前5个月垄断性行业利润暴涨,同时国有重点企业利润也越来越集中到少数的垄断性行业领域。
数据显示,国资委名下的451户国有重点企业主营业务收入38493.5亿元,增长19%,是今年以来的最高增速。其中垄断性行业,像石油石化、电信、电力等8个行业实现利润在百亿元以上,合计实现利润2848.1亿元,占国有重点企业实现利润的85.9%。
上述情况与国家统计局给出的数据吻合。国家统计局局长邱晓华在7月2日表示,尽管前5个月全国企业利润增幅达25.5%,但80%以上的新增利润集中在石油、电力、煤炭、有色金属等五大行业。这些行业大部分是垄断性行业。
随着国家开始启动垄断性行业的收入调研和课题研究,行业调控仍将是下一步的重点。记者获悉,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发改委近期分别将上半年的经济分析、调研结果以及政策建议上报到国务院。7月下旬,国务院常务会议后,将有新的调控方案出台。
侵蚀其他行业利润?
国资委和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均显示出,垄断性行业的暴利与侵蚀其它行业利润有关,这也使得工业企业的良性发展面临新的担忧。
国资委数据显示,前5个月国有重点企业利润首次达到年内的两位数增长,增长10.1%。主要行业中,除汽车外,其他最快的5大行业,即有色金属、电力、机械、石油石化和外贸,分别增长56.3%、44.5%、37.8%、29.5%和19.9%,都带有很大的垄断行业色彩。
这些垄断性行业的收入暴涨,但另一方面造成其他行业的利润下滑。
国家统计局局长邱晓华指出,当前工业品出厂价与其原材料购进价增幅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导致企业成本增加了1000多亿元,绝大多数企业处在微利、亏损的边缘。
在石油、电力、煤炭、有色金属等五大行业分享80%以上的新增利润时,其他30多个行业只分享了不到20%的利润。
邱晓华认为,上述问题已经成为今年上半年经济的新忧。他在日前举行的国家统计局2006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座谈会上表示,中国经济正处在重要发展阶段,宏观调控正处在关键时刻,目前国民经济喜中有忧。
从微观角度看,主要表现在两个价格剪刀差拉大,导致企业盈利难和农民增收难。一是工业品出厂价与能源、原材料、动力购进价剪刀差拉大造成企业成本压力加大;二是农产品价格平稳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剪刀差拉大影响农民增收。
而能源、原材料、动力购进价格居高无不与垄断性行业密切相关。
行业调控成新的难题
尽管垄断性行业对其他大部分工业企业的利润有所影响,但是行业调控仍然是一个难题。
目前,反垄断法尚处于讨论之中,如何定义垄断是一个问题。同时,到底如何监控企业的成本,哪些是正常收入,哪些是依靠垄断获取的暴利,也存在一个技术难题。
国家发改委分别征询过国家统计局以及国家发改委宏观院人士的意见,目前对行业监管的难题尚没有良好的方案。不过,国家发改委一直在做垄断性行业企业成本监测,并以此作为垄断性行业的价格依据。
目前,加强垄断性行业的成本调查,增加垄断性行业的事前事后的成本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例如,中国开始征收的石油特别收益金属于事后增加成本;而事前增加成本的各种税费开征只是时间问题。
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在年初曾指出,要完善矿业权有偿取得制度,建立严格的煤炭资源利用监管制度,对煤炭资源回采率实行年度核查、动态监管,完善煤炭企业成本核算制度和办法。建立煤炭开采综合补偿机制。加强矿区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保护、废弃物和采煤沉陷区治理,研究建立矿区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
也有学者指出,目前要打破垄断,关键在于在事前让民营企业参与分配,而不是仅仅股民少部分持股的事后分配。
一些地方的试验也提供了打破行业垄断的经验,比如民营经济可以涉及垄断性行业、叫停垄断性行业福利、实施明码收费等。4月21日审议通过的《安徽省节约能源条例》就明确规定,“电、煤气、天然气、煤等能源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计量、收费,不得向本单位职工和其他居民无偿、低价提供能源产品或实行包费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