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要闻  -中国女干部比例近40% 已有9位女性国家领导人 妇女就业比例45% -4月份CPI维持3%高位 央行或有后续紧缩政策 CPI向上趋势难改 -第60届世卫大会再度拒绝涉台提案 国际卫生条例适用于中国全境 -交行A股开盘14.20元涨79.75% 海外投资者一周内从股市撤出$5亿 -中石油获世界最大汽田钻探权 国企将成企业义务石油储备主力 -基金私募将开闸 单笔不低于5000万 银行参与股指期货将有章可循 -"十一五"我国将重点发展八大高技术产业 扩大民用飞机产业规模 -中国6省份争夺第3个新特区名额 长三角城市居民收入增14.6% -免费师范生办法出台 国家鼓励终身从教 须回生源地执教十年以上 -中国将采取五项举措提高企业职工工资
民歌效应启动广西文化产业新契机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6 年 06 月 19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一曲民歌,带来了一个节日,为一个地方带来机缘与发展。在“歌仙”刘三姐的故乡,近年来民歌唱得响亮,唱得红火。“民歌效应”带动着广西,为文化产业发展找到新的契机。

“民歌效应”释放能量

“唱山歌,这边唱来那边和……”时过境迁40年,这段广西民歌《刘三姐》中的经典唱段在日前举行的“2006北京·广西文化舟”活动中再次唱响。新版歌舞剧《刘三姐》中,不断加入声部交替咏唱的手法,模仿水波的流动,使“刘三姐”的歌声听起来一唱三起,一波三折,别有一番意境。

虽然40年前老电影《刘三姐》的形象依然印在人们的脑海中,但新版歌舞剧的创新手法仍然得到了“刘三姐”老少歌迷们的赞赏。“这是一部以市场为导向,引入现代艺术表现手法重塑经典剧目,向传统剧目下“订单”量身而做的作品,使刘三姐再次焕发出青春的活力。”歌舞剧《刘三姐》出品人、北京维萌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娟为《刘三姐》的成功上演做出这样的评价。

近年来,基于丰厚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广西舞台艺术佳作频出。不只是《刘三姐》重新走上舞台,《妈勒访天边》、《八桂大歌》以及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等精品舞台剧,在八桂大地上如闪烁的星辰,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旅游者的注意,他们在欣赏到美好歌声的同时,也把广西民歌向世界传唱。

已经连续举办七届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为广西民歌品牌的塑造功不可没。2004年以来,民歌节与中国-东盟博览会同时举办,这期间,广西成为文化活动、经贸活动和旅游活动的中心。民歌不仅完全可以独立自主的经营,更为地方财政做出贡献。民歌形象代言“歌娃娃”正在成为广西最亮丽的一张文化“名片”。

“民歌效应”释放出的能量还不止于此。借民歌盛行的东风,广西旅游业有了新的卖点。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局局长肖建刚介绍,广西旅游选择了“文化旅游”的道路,广西旅游不仅是以“甲天下”的桂林山水获得游客青睐,听山歌、唱山歌也是不可多得的美的体验。

文化产业助推广西经济发展

不久前,中国国家统计局首次发布了全国文化产业统计数据。数据显示,2004年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440亿元,占GDP的2.15%。从整个文化产业发展格局来看,东西部无论在发展规模还是创收能力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

在这样的背景下,地处西南一隅的云南、广西等省(区)相继公布的文化产业统计值却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凭借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其强劲的发展势头令人不可小觑。

广西自治区委副书记李纪恒日前在北京举办的“广西文化舟”活动上宣布,2005年广西的文化产业占整个GDP的3.3%。“以文化为平台,经济为核心”,广西努力发展文化产业,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到2010年广西的文化产业争取超过GDP的4%,使之成为国民经济的又一支柱产业。

一年一度的广西南宁民歌节已经把南宁塑造为“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民歌节上仅演出交流活动每年就创收3500万元。同期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上,2005年商品交易总额达到11.5亿美元,签订投资合作项目400多个。民歌节的举办还使11月上旬的广西增加了第四个“旅游黄金周”,难怪有人称民歌节为广西带来了“旅游冲击波、投资冲击波、城建冲击波”。

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品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中为地方经济找到了新的增长点。广西临桂县五通镇的“三皮画”(树皮画、猪皮画、牛皮画)是一种极富特色的民族工艺品。如今已初步形成了产业,有500户农户直接参与制作,一年产值达到4000多万;靖西县旧州村是有名的绣球专业村,这里制作绣球的历史有400多年。“公司+协会+农户”开拓了市场、带动了传统工艺的传承。目前,旧州的绣球年产16万个,年产值达到170万元。

就像保护自然环境一样,保存传统文化需要让当地老百姓找到致富的道路,这是文化产业“相关层”应当起到的带动作用。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被称为“一个念头致富一个地方”的典范。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花建对这一项目进行长期跟踪调研发现,这个项目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带动了当地农民致富。参与演出的演员中有400名是当地农民,他们每年从中获取收入达到6000至8000元。一些人家仅为观众出租望远镜一年收入就可以达到上万元。为观看演出,游客们在阳朔延长逗留时间,过去只是“一日游”的地方,现在餐饮、住宿全发展起来了,宾馆接待能力从2000个床位增加到12000个,东街西街成为旅游商业中心,阳朔景区的土地价格从过去每亩三万元飙升到200万元。统计显示,一部《印象·刘三姐》带动了阳朔4500人的就业,占当地劳动力人口的5%。

“西南模式”异军突起

虽然我国东西部文化产业发展仍然存在较大的地区差距,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主编张晓明指出,近年来,广西、云南、贵州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依托民族文化资源,通过旅游、演艺、会展,形成某一品牌效应,带动周边产业发展,正在走出一条符合当地实际发展要求的“西南模式”,与东部地区形成了迥然不同的两种文化产业发展道路。

相比东部强大的社会经济基础和群众文化消费能力,西部地区经济水平落后,缺乏多种产业并存的土壤,加上群众的文化消费能力低,发展文化产业“先天不足”。但同时,这些地区又都是资源大省,因此西部省份必须通过举办重大事件来吸引注意力,克服距离和传播的困难,借助外力增强消费的拉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培育和推出叫得响的品牌。

正如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厅长容小宁所言:“宏扬民族艺术为文化产业找到突破口,并且给其他产业起到辐射带动作用,这样的机遇对于广西来说非常难得。”

而西南文化产业发展的轨迹中可以看出,当前多数项目的起步和推进还依赖于政府强有力的推动作用。这也是不同于东部发展模式的特点之一。一些研究者指出,当前除了需要提醒注意加强中长期研究和整体规划外,还应当尽快地从政府主导转为市场运作,政府退出运行主体,出台相关政策,创造好的市场环境,因为只有市场运作才是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上海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花建对广西的发展模式表示赞赏。他认为,西南地区依托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土壤,按照目前的发展模式,有望成为少数民族文化展示的中心地带。“重要的是认识自己的优势,因物赋形,因地制宜,只有这样更能在不同领域显示出竞争力。”

来源: 经济参考报

相关文章:
相关专题:
图片新闻:
2007世界竞争力评比:中国大陆首度超过台湾地区
中石油称冀东南堡油田可开采100年 开发成本近60亿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 全国农业统计报告 / 农业发展报告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