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广东徐闻农村,翠绿的香蕉树、嫩绿的甘蔗苗、碧绿的菠萝海……处处绿浪滚滚,一派生机盎然。谁能想到,今年这里又是20年一遇的大旱,是什么让这片十年九旱的红土地焕发生机?
●改水治旱:村里没闲田,农民没农闲
5月21日,南山镇灵山宫村李启训一大早就来到自家香蕉园里,阀门一开,清水从一个个喷头喷出来,让一株株香蕉喝了个饱。老李得意地说:“再过1个月就上市了,瞧这长势,今年少说也能弄5万元。”
同样是这6亩地,以前老李没少花力气,却弄不来钱。李启训说:“缺水啊!咱这儿的红土地,只要有水,啥都能长。可想打眼井、拉电线、买变压器就要8万多元,咱掏不起。没办法,只能种耐旱的番薯,一亩顶多收入400元。”
和老李一样,许多徐闻农民都为水所困。不少村里的地还因此撂了荒。
“农业综合开发就是要解决农民想办、又办不了的事情。”徐闻县农业局局长何辉说,上世纪90年代后期,雷州半岛开始实施改水治旱工程,2002年灵山宫村被列入综合开发项目区,政府帮一点,村里筹一点,村民出一点,不到一年时间,全村700亩农田里打出了300眼深水井,解决了“卡脖子旱”。
“改水好比第二次土改,我一亩地变成了三亩地。”村民陈成悦说,过去一年只能种一季番薯,现在能种两季水稻,冬天还能再“偷”一季,种反季节蔬菜。三季算下来,一亩能增收5000元。
改水治旱不仅改善了生产条件,也转变了农民的观念,把种地当成了生意来经营。现在村里土地金贵了,亩产从1000元增加到了2500多元,租金从50元涨到400元。灵山宫村老支书李大谋说:“过去4个月种田,8个月农闲。现在村村没闲田,农民没农闲。”
不只是灵山宫村,肥沃的红土地一旦有了水的滋润,就催生出惊人的生产力:去年徐闻农民人均收入4734元,比改水前的1997年增长了86%,徐闻农民从湛江的“首穷”变成了“首富”。
●科技推广:浇地变成浇作物
干旱问题解决了,如何让红土地发挥出最大效益?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每年都拿出4%的资金用于科技推广,让良种良法进入千家万户。
每个周一晚8点,李启训都要拿个小本到村文化室去听课。他说:“以前种田靠经验,现在浇水、施肥、打药样样都有讲究,搞懂了就是效益,搞不懂要吃亏。”这些天老李琢磨上了膜下滴灌技术。
李启训来到香蕉大户邢福民的基地指给记者看,这就是膜下滴灌技术:一条条白色的薄膜覆盖在地上,一根根塑料水管分布田间,水和肥料顺着水管流到香蕉根部,按需浇给每株香蕉。
“以前是浇地,现在是浇作物。”邢福民给记者一项项算起了账:原来用喷灌1个月要浇4次水,现在能省一半,1亩地水费省180元;现在施肥像给植物“打吊针”,肥溶解到水里流到作物根部,利用率能达到90%,一亩地节省肥料费900元。不仅节肥、节水,还能使香蕉增产20%。他种的2000多亩香蕉,细算起来可是笔不小的增收账。
一手抓示范,一手抓培训。3年多来,项目区共培训农民6000多人次,引进优良品种23个,推广良种种植面积1.2万亩。良种良法的推广,带动了高效农业的发展。如今,全县的农业节水示范区的辐射面积达到了7万多亩,项目区内农产品商品化率达90%以上,优质品率达85%。
●科学开发:不撒胡椒面,把钱花在刀刃上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离不开政府引导和扶持。徐闻综合开发的做法是科学规划,规模开发,不撒胡椒面,宜果则果,宜菜则菜。
前山、下桥、城北等乡镇水源较充足,发展优质无公害蔬菜、香蕉、花卉基地;曲界镇等东部地区水源相对比较缺乏,就以耐旱作物菠萝为主。按照“一村一大块,一户一小块”的原则,连片种植,易耕易种易管,发挥规模效应。
规模开发,让前山镇外墩村陈文柱尝到了甜头,他说:“以前种菜不成气候,有市无价。现在周边上万亩菜地连成一片,一到收获季节,各地的客商都往这里来,市场、行情都有保障了。去年他家的4亩地全种了泡椒,1斤卖到了1.8元。”
民主开发,尊重农民意愿,让农民得到实惠。灵山宫村香蕉园项目区原先设计的是大方格田,每250亩一条机耕路,村民们觉得路修少了,香蕉搬运距离远,碰伤几率大,很容易影响质量,希望能改成小方格田,每100亩修条路。建议被采纳后,香蕉优质率大大提高,每斤比原来贵了0.2元钱。
政府、农民、社会各界劲往一处使,山水田林路一起发挥作用,沉寂的红土地显出了活力:近3年来,全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土地调整率达70%以上,增加机耕面积1.2万亩。在项目区带动下,如今徐闻建起了25万亩优质菠萝、22万亩反季节香蕉、30万亩外销蔬菜等高效农产品基地。徐闻农业正向现代农业迈进。
记者感言:当前农业、农村薄弱环节很多,需要花钱的地方也很多,建设新农村应从何着力?徐闻的做法是解决靠农民力量办不了,但又是最迫切、最直接、最实际的问题。通过实施改水治旱、农业综合开发,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解决了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让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徐闻抓住了制约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突出问题,抓住了关键环节。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土地生产率,结构调整才有更加广阔的空间,农业内部的文章才能真正做足做好。(赵永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