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下辖机构昨日发布报告称,企业将逐步代替地方政府,成为我国区域合作的主体。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发布的这一报告名为《区域经济合作的格局和走向》。该报告认为,地方政府的行政力过强,制约了区域合作,形成了区域内要素流动的壁垒。
报告撰写人——该中心副主任潘建成称,从全局看,“十一五”期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亮点,是新一轮的区域合作。事实上,这一轮合作是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活跃起来的。
报告称,这一轮区域合作,将从地方政府主导转变为企业主导,企业将成为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支柱。报告就此列举了三点理由:企业需要的资源可以通过市场行为获得;企业合作从服务业的合作开始逐步推向全产业;合作将更多地采取项目合作的方式。潘建成强调,今后大企业在跨区域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将更突出。
在学术界,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区域规划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张可云教授最近也曾提出上述观点。张可云认为,各地政府应考虑怎么调整自己的定位。而这其实是一个机制创新问题。在新一轮区域合作中,地方政府要为企业跨区域的活动创造条件。
张可云表示,我国的区域经济合作是从1992年开始转型的。京津冀与珠三角、长三角差距的拉大也始于当时。1992年之前,天津和北京的GDP相加超过上海,之后就不及上海了。京津冀之所以落后于长三角,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区域经济合作主体的转型不够及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