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20日,112辆我国自主研发生产的“幸福使者”纯电动轿车,由天津港装船,发往美国,实现了我国电动汽车首次大批量出口;经过两年多示范运营,20辆电动汽车在武汉已共运行180万公里,使300多万人次的乘客体验了“绿色”交通的便捷;完全由中国人自己研制的燃料电池轿车“超越二号”在2004年10月于上海嘉定举办的世界清洁汽车“必比登挑战赛”上,同国外知名品牌汽车同台竞技,在7个单项奖中获得了高速蛇形障碍赛、噪音、排放、能耗、温室气体减排等5个单项指标最高等级的好成绩……
这表明,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车用燃料电池发动机研发、制造以及测试核心技术的国家之一。中国汽车工业正刮起一股强劲的“清洁之风”。其背后是“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电动汽车专项的有力支撑。
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
汽车正成为我国居民的主要消费品,汽车保有量的激增也造成了严重的城市污染。发展节能环保汽车成为中国汽车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电动汽车集机械、电气、电子、数字、信息和智能技术于一体,集成了现代高新技术,对促进汽车工业自主发展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电动汽车特别是代表新一代汽车水平的燃料电池汽车,在国内外仍处于产业化初期准备阶段,我国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正如863计划电动汽车专项总体组组长、首席科学家万钢所说:“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汽车工业崛起的问题,大力推动电动汽车发展是一条不得不走的路。”
2001年7月,这项我国有史以来最大的汽车科技专项正式启动。由国家、地方和企业投入配套资金合计24亿元,其中包括国拨经费8.8亿元。
精心策划周密安排
作为我国最早启动的重大科技专项之一,电动汽车计划从一开始就展示出缜密和科学的构架。
经过精心策划、周密安排的“三横三纵”研发布局清晰而具体————“三横”是指电池、电机、控制系统三种共性技术,“三纵”则是指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三种车型。电动汽车专项遵循汽车研发和产业化规律以及重大专项管理特点,建立起了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原则和检测评价机制,为滚动立项提供了科学依据。以“打擂台”的方式对科研机构和开发企业进行考评,优胜劣汰。
按照这一竞争原则,2003年,专项顺利完成了第一期合同的验收和第二期研发课题的滚动立项工作。2004年底,专项完成了第二轮开发课题的验收,并开始启动第三轮课题的研发。
技术标准被提到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已完成了电动汽车产品、试验方法等方面的6项新标准的起草、5项标准修订和2项检测试验方法的研究。截至2005年9月,我国纯电动汽车标准已基本齐全,混合动力汽车标准制定工作已经结束,标准即将公布。
“十五”期间,我国初步形成了电动汽车的人才聚集。直接参加电动汽车专项研发的科技人员达2000多人,建立起了一支高水平的攻关队伍。
四年走完别人八年的路
据介绍,中国科研人员依靠自主创新用4年多时间完成了发达国家8年的技术进步,而利用的国家研发经费总量不到国外同期投入的5%。在很短时间内,我国以比国外少得多的投入,取得了较快的技术进步———
燃料电池汽车研发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我国自主开发出的燃料电池客车和轿车,整车操控性能、行驶性能、安全性能、燃料利用率等方面均得到较大提高。
我国一汽、东风自主研发的混合动力城市客车已下线,东风混合动力轿车已经开始示范运行,并逐步向产业化延伸。通过对比试验显示,混合动力轿车燃料经济性提高40%左右;长安公司成功开发了第二轮功能样车和第三轮性能样车,经测试,综合油耗降低17%,排放达到欧Ⅲ标准。
纯电动汽车具备小批量生产能力。纯电动轿车和纯电动客车经国家质检中心认证,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和企业标准。
作为电动汽车的“心脏”,燃料电池发动机取得重大突破,进入世界前列;车用动力蓄电池性能显著提高,并形成产业基础;同时,在驱动电机技术,车辆电控技术,电动化汽车底盘等共性关键技术上,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通过电动汽车专项的实施,我国在被称为“未来汽车发展方向”的电动汽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掌握了一批核心关键技术,累计申请国内外专利520项,其中发明专利320项,缩小了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为中国汽车工业“后来居上”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