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1月18日凌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简称基金组织)发布了2005年与中国第四条磋商的工作人员报告(简称中国磋商报告)。新华社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中国人民银行有关部门负责人。
问:能否先介绍一下基金组织的磋商报告及其公布情况?
答:我国1980年恢复在基金组织的合法地位后,即开始与基金组织每年举行一次磋商。磋商报告由基金组织工作人员在磋商结束后撰写,反映了基金组织工作人员对成员国经济金融形势的判断,代表基金组织工作人员的观点。本次公布的磋商报告主要基于中国2005年7月份以前的经济状况和数据,因此一些分析和判断不一定反映最新的情况和发展。磋商报告的公布由成员国自愿决定。这是基金组织自2004年公布中国磋商报告以来,第二次公布中国磋商报告。
问:您对当前我国的宏观经济金融形势有何看法?
答:2005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呈现平稳较快增长态势,经济自主增长活力增强,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但经济运行中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仍然突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偏快,投资反弹的压力仍然存在;国际油价上涨的影响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值得关注;进出口贸易不平衡扩大,贸易摩擦增多;外汇储备增加使货币政策有效性面临挑战。
中国人民银行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突出金融调控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及时进行“预调”和“微调”。主要通过市场化手段加强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合理调控货币信贷增长,同时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加快金融市场建设,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当前,货币信贷运行总体平稳。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经济金融运行平稳,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没有发生大的波动。
下一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政策的主动性和有效性,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和价格水平的基本稳定,支持经济的协调与平稳增长,维护金融稳定。
问:您如何看待我国的汇率机制改革?
答:2005年7月21日,我国在推进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取得实质性进展。总的看,这次改革是顺利的。从全球反应来看,总体上是积极和客观的。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改革方向和目标。这是一个逐步推进和完善的过程。我们将从中国经济、金融发展和稳定的需要出发,坚持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则,继续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
为配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我们及时出台了配套的市场改革措施,扩大了外汇市场的交易主体,增加了交易方式,丰富了交易品种。我们还将进一步做好相关配套工作,包括完善外汇市场,为企业规避汇率风险提供更多金融产品;完善人民币汇率调控机制;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监管,确保新的汇率机制继续顺利运行。
随着中国金融改革的深入、经济的发展、市场作用的增强,人民币汇率会更加灵敏地反映市场供求变化、更加富有弹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愿意听取各方善意的意见和建议。我们相信,中国政府制订的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原则不仅符合中国的利益,也符合世界各国的利益。(张旭东)
新华网 2005年11月1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