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昨日(11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7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去年同月上涨1.8%.虽然这个数据较之上月的1.6%略微回升了0.2个百分点,但从整体情况来看,自今年2月份以来,CPI基本上是沿着一个下行的轨迹向前推进。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当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这几个月基本上都维持在1.8%左右,价格走势平稳。”但社科院一位与之持有不同看法的专家却认为,“价格平稳的走势是个现实,但关键是这个平稳是低位的,而且存在着潜在的下行压力。”
全年CPI难以达到年初目标
今年年初,国家对全年CPI同比增幅圈定了4%的预期目标,但从这半年多的实际情况看,仅仅2月份的同比增长幅度(3.9%)与这一目标靠近,而在随后的这几个月里,CPI增幅于3月份掉至2.7%后,蜗居1.8%已近四月之久。
姚景源认为,从目前的“平稳”走势看,政府年初原定的目标估计难以实现。不过,他本人也没有给出一个新的估计值。
在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经济形势研究室主任王小广看来,综合投资和消费等因素来分析,今年全年的CPI将不会超过2.5%,会较大幅度低于政府原定的4%的目标。他分析说,“我们自己的预测是3%,但从现在走势来看,可能比2.5%还要低。”
另有分析人士作出了更为谨慎的判断。申银万国高级宏观经济分析师李慧勇认为,未来几个月的物价还将继续回落。而中国社科院一位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无论是6月份还是7月份的数据都显示出一个特点,就是除了服务品之外的其他产品都没有价格上涨的动力。”他说,“加之去年基数较高,我预测下半年CPI同比增速可能在2%左右。”
内需不足进一步凸显
与去年CPI持续高位火速运行的状况不同,今年CPI的行进轨迹多了几分清凉之感。而与之相伴的是,内需不足的矛盾愈显突出。
事实上,就在CPI持续走低之际,PPI却延续了高位企稳的态势。结合10日国家统计局所发布的最新工业出厂价格指数(PPI)来看,内需失去原先强劲力量的迹象也有所显现。
王小广说,由于前两年国内的投资较大,现在其产能逐步得到释放,因而供给压力增大。“这进一步反映了消费需求下降的趋势,同时也反映出此前对消费品产能的估计严重不足。”为此,专家认为,生产过剩和内需不足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耐人寻味的是,国家统计局昨日发布的统计公报显示,7月份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6%,而农村上涨幅度达到2.2%.两者间出现“倒挂”。
上述这位社科院的专家从两个角度对这组数据进行了分析,“一方面表明,农村消费需求比较平稳,而且有所好转;另一方面,意味着城市的消费需求更加疲软。”他认为,城市的消费力向来比农村强劲,因此这个反差的加大同样值得关注。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祝宝良认为,由于有关部门存在预测失误,之前对消费品生产能力的估计严重不足,带来生产能力的严重过剩。
在此境况下,“将来即使需求上来一点,价格也暂时不会上升”。
防通胀成相对次要性目标
姚景源说,从目前的这个数据看,下半年出现通胀的可能性不大。而社科院的这位专家认为,下半年CPI的下行压力可能比原先防止通胀的压力更大。
同样耐人寻味的是,7月份食品价格比去年同月上涨2.3%,非食品价格上涨1.5%;消费品价格上涨1.2%,服务项目价格上涨3.9%.从中不难发现,非食品类产品和服务业成了正向支撑该月价格走势的重要力量。
此外,7月份的数据还显示,粮食价格下降了0.9%,而医疗保健服务价格上涨5.7%,车用燃料及零配件价格上涨11.6%,居住类价格上涨5.9%.对于上游产品价格上涨,下游产品持续下跌的现象,祝宝良分析,其原因之一就是市场的预期在发生改变,“大家对宏观经济的判断发生了变化,下一步投资增长还会放慢,传导的速度会更慢。”
“虽然物价上涨的效应目前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但有迹象显示中下游制造业的利润已受到挤压,通货膨胀对利润的蚕食将造成未来经济增长的放缓。”
专家同时建议,在制订随后的货币政策时,防通胀可能是相对次要性的目标,货币政策的目标要更加着眼于促进经济和就业的同步增长、引导资源的有效配置。
南方日报 2005年8月1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