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统计测算,2004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38.4万亿元,按现价计算同比增长29.9%,是近10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物流总额比2001年增长了近1倍。这是我国建立现代物流统计与核算制度以来首次发布相关情况。
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9日联合发布了2004年全国物流运行基本情况。据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有关负责人介绍,2004年,我国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为29114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6.6%;物流总费用相当于GDP的21.3%,比上年降低0.1个百分点。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丁俊发认为,发布的这些数据反映了一个核心问题,即提高物流水平是改善我国经济运行质量的战略关键。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物流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大,现代物流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2004年,我国每单位GDP产出需要2.8个单位的物流总额来支持,而1991年这一物流需求系数为1.4。
国际物流界通常将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物流发展水平的标志。丁俊发说,2004年,这一比例比1991年降低了2.7个百分点,并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在物流需求规模增长明显快于GDP增长的情况下,这一比例降低表明我国社会物流的直接经济效益在不断增加,物流业的运行质量有所提高。以2004年为例,我国物流成本每降低1个百分点,可新增1300亿元左右的社会经济效益。
根据国际上通行的计算方法,物流总费用由运输费用、保管费用和管理费用三部分构成。2004年,我国这三部分所占的比重分别为57%、29%和14%,保管费用和管理费用占物流总费用的比重分别下降了0.4个百分点和0.3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我国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仍比西方发达国家高10%以上,丁俊发说,与发达国家比,我国差距最大的在于物流的组织管理水平,如我国物流管理费用占总费用的14%,美国这一比例为3.8%。我国物流总体水平落后,既存在物流技术与管理水平落后的“硬约束”,更有物流综合协调能力弱的“软约束”。现代物流是横跨众多产业部门的复合性产业,必须打破部门分割、地区封锁的束缚。(记者 刘红灿)
新华网 2005年4月3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