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共十六大以后最早成立的省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河北省国资委毫不避讳其在推进国企改革时采用的是“笨”办法——凡事讲规范、讲程序、讲透明,但正因为如此,国企改革曾经滞后的河北省自国资委成立以来,国企改革取得诸多突破。
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河北省二○○三年八月率先成立国资委都别有深意——河北国有经济比重高出全国平均水平十六个百分点,百分之七十一的国有资产还配置在一般竞争性领域,乃全国最高,国企改革亟待加强。正如河北国资委主任王增力所说:“河北的国企改革任务重、难度大,所以要跑得更快。”
国企改革是中国经济转型中的老大难问题,曾屡有政策反复和争论。去年“郎顾之争”沸沸扬扬,焦点也正是国企改革。之所以变成难啃的骨头,正是因为在国企改革中存在着利益争夺,肥了个人、亏了国家、苦了职工。
国企改革过程是“明”还是“暗”,已经成为所有矛盾症结之所在。从规范透明着手,河北国资委无疑掌握了国企改革的“生命线”。
记者在河北国资委采访,印象最深的是其办事风格似乎有点“刻板”,成立一年多以来,费时费力出台了三十多个规范性文件。
在争议最大的国企产权改革上,河北国资委也选择了最“笨”的办法,设计了一套操作流程:从一开始清产核资、离任审计,到公开聘请中介机构进行资产评估,再到网上公示改制方案、在产权交易中心公开竞价出售,河北国资委都出台规范性文件进行统一指导、公开操作。
河北国资委公开选聘资产评估机构的做法乃全国率先,有效防止了低估国有资产行为,同时也降低了国有企业改制成本,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一方面是规范操作,不搞特事特办,有章可循;另一方面是在操作过程中确保了公开透明,不搞暗箱操作。猫腻少了,侵犯国家和职工利益的事就少了,国企改革遭遇的阻力也就小了。
王增力对记者说:“一开始找我的人挺多,后来就没人找了,因为找我也是白找,办不了事。通过公开透明操作、集体决策,想搞猫腻的人不能收买所有人,因为收买的成本可能大于他获得的收益。造成这样一种机制,我们国企改革就好办了。”
规范透明的机制使河北国企一年多以来的改革力度前所未有,但社会并没有增添不稳定因素。规范透明也带来了国资转让的效益,资源枯竭的开滦马家沟矿资产评估为两千多万元,通过公开拍卖,最终竞价卖出了七千万元。
河北国资委规范透明操作不仅体现对所监管企业的要求,也体现在国资委自身的行为也是符合国家的方针政策,不搞“旁门左道”。河北国资委副主任刘清芳说,在为所管企业脱困时,不搞“逃废债”,对银行、资产管理公司等不骗不蒙。结果,这反而是让各方建立了互信和互谅的关系,最终促使了困难的妥善解决。
中国的国企改革之所以难,因为牵涉到国家与个人、企业与部门、中央与地方等各方的博弈关系,处理不好往往会影响社会稳定。河北国资委下大力理清其中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王增力说:“改革一定会触犯一些人的利益,而且还有很多人借国企改革的机会谋求自己的利益。对我们来说,只要是合法的利益,我们都会予以考虑加以平衡。”
如何能让各方利益平衡?规范而透明的改革策略无疑是最好的天平。 中新社记者李鹏
中新社 2005年3月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