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个月以来,随着冬季供电供热高峰的临近,各省立刻显现出继今年夏季以来又一轮“电荒”迹象。在东部,南京被预测今冬电力形势依然严峻,据专家估计由于冬季用电的增长,11月份南京市所在的江苏省电力最大缺口将达557万千瓦,和今年6月份电力缺口几乎持平;浙江在用电危机下,温州商人对能源产业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据半月来的消息显示,目前有500多名浙江人集资40亿元(其中九成温州人),在山西承包400多个中小煤矿,年产煤炭8000多万吨。在华北,由于冬季用电高峰,北京市针对电价可能上涨的情况甚至辟谣,称将按照2002年颁布的《北京市电采暖低谷用电优惠办法》,今冬电采暖低谷期每度两角的用电优惠价格不变。在西部,云南针对今冬明春出现的67亿度用电缺口,全省打响了“保煤增电”攻坚战。有预测数据显示,今冬明春云南全省用电需求预计为330亿千瓦时,发电量预计为290.3亿千瓦时,电量平衡后缺口恰为67亿千瓦时。为此,云南省火电主力电厂所在地曲靖市召开全市“保煤增电”动员大会,并成立专门机构,制定措施,把责任落实到各个有关部门;而广西被预测今年冬天还将闹“电荒”。根据专家预测,广西今后两个月电力缺口将逐渐加剧,今年缺电已成定局。在“电荒”的大势下,节能专家呼吁当地居民养成良好的节电习惯。由此种种,有电力专家总结认为,与过去的季节性、地区性缺电不同,今年的“电荒”已向全年性、完全性缺电轨迹发展。
不仅如此,本月4日,一则新华社题为《“三荒”警钟惊醒长三角16城市 》的消息显示,除了电荒以外,地荒、水荒的警钟接连在长三角上空敲响。目前,长三角地区可用土地面积越来越少,“河网纵横”、“湖泊星罗棋布”曾是描述“鱼米之乡”的长三角典型地貌的标准用语。但眼下,在卫星遥感照片中,“星罗棋布”的不再是湖泊而是开发区,除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开发区外,还有大量地、市、县、乡甚至村级开发区。这些“遍地开花”的开发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当地经济的繁荣,但同时也导致长三角出现“地荒”。更令人震惊的还有,河网纵横的长三角地区竟然因为水质型缺水而酿成“水荒”。由于工业排污日益严重,长三角的水源不断恶化,年内苏南、浙江的一些城市由此出现了工业用水和居民饮用水吃紧的局面。
众所周知,土地资源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源之一,土地资源的储备量通常被视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后动力的主要因素。经验表明,土地在一定时期内的批量“变现”,通常可以带来经济的繁荣,但土地的提前或超量“变现”必然会造成经济发展的“动力透支”而导致一个地区的经济后动力不足;水资源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水资源出现“瓶颈”足以困厄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及居民生活。从近年来频现的“水荒”对经济的影响可见一斑,然而,“水荒”的发展轨迹与“电荒”似有异曲同工之处,从近两年内的黄河进入史无前例的“水枯”现状,到入冬以来持续不减的华南大旱,各地区间的“水荒”亦开始呈现出向全年性、跨区域蔓延的趋势。然而,与西部中部地区出现的“水荒”有所不同的是,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水荒”正像上文长三角“三荒”问题所指出的那样,是由于工业排污日益严重,长三角的水源不断恶化,导致的水质型缺水而酿成的“水荒”。
虽然,目前长三角地区面对“三荒”,政策层立刻以“16城市峰会”的形式,着手商讨城市规划的对接整合事宜,并提出了“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大思路来统筹全地区的发展”的观点,明确启动区域城市间“十一五”规划的衔接,进行特别“议事”,以整合整个长三角区域内城镇空间的布局和产业布局。在长三角地区城市的官员们深刻反省的同时,作为中国工业经济先驱的珠三角亦在针对类似的现状加快当地产业向周边山区梯度转移的步伐。为此,广东省政府副秘书长本月5日还表示,下月初,由广东省委、省政府主办的第三届珠三角地区与山区经贸合作洽谈会(简称“山洽会”),将在该省北部的韶关市举行,以此引导更多的珠三角企业转移到山区谋求下一阶段的发展。据悉,为了从政策层面进一步加大产业转移的引导力度,广东省政府还将在“山洽会”期间,出台《关于在山区设立工业飞地的若干意见》和《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以进一步引导产业从珠三角向山区转移,促进该地区产业布局的进一步优化。
但是,很明显可以看出,无论是长三角在当地的继续挖掘潜力,还是珠三角转向周边山区的“动力挖潜”,都说明了一个问题,改革开放20多年后的中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目前在“三荒”笼罩下,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动力透支”,那么在接下来的5年、10年,甚至20年的时间段中,我们究竟能拿什么来支撑该地区经济的持续增长?在这样严肃的命题下,笔者不由得想到中国近年来所迈出的一些新步伐——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以及中部崛起,虽然,目前令人头疼的“电荒”、“水荒”也不断地游荡在这些区域,但丰富的土地储备仍是中国中西部经济接续发展的良好动力之一,在这一系列的“新步伐”中,是否要让“地荒”在中西部地区重演,将是中西部政策层从现在始就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中国经济时报 2004年11月2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