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要闻  -中国女干部比例近40% 已有9位女性国家领导人 妇女就业比例45% -4月份CPI维持3%高位 央行或有后续紧缩政策 CPI向上趋势难改 -第60届世卫大会再度拒绝涉台提案 国际卫生条例适用于中国全境 -交行A股开盘14.20元涨79.75% 海外投资者一周内从股市撤出$5亿 -中石油获世界最大汽田钻探权 国企将成企业义务石油储备主力 -基金私募将开闸 单笔不低于5000万 银行参与股指期货将有章可循 -"十一五"我国将重点发展八大高技术产业 扩大民用飞机产业规模 -中国6省份争夺第3个新特区名额 长三角城市居民收入增14.6% -免费师范生办法出台 国家鼓励终身从教 须回生源地执教十年以上 -中国将采取五项举措提高企业职工工资
国内租赁业面临挑战 外国巨头加速进入中国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4 年 10 月 11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现代租赁业,在发达国家被视为“朝阳产业”,它是与银行信贷、证券并驾齐驱的三大金融工具之一,又是商品流通的主要渠道,在国民经济和市场体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在我国,租赁业走过20多年风雨历程,不仅未见兴旺,反而陷入“小、弱、散、乱”的困境,其应有功能远未得到发挥,与我国的整体经济实力和巨大的市场需求极不相称

我国租赁业为何“长不大”

据《世界租赁年报》统计,2003年,全球租赁总额达4616亿美元,美国、日本、德国分别以2040亿美元、621亿美元、398亿美元位居前三名,而我国仅为22亿美元。从租赁业市场渗透率(租赁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比例)来看,美国达31.1%,加拿大20.2%,英国15.3%,德国9.8%,日本9.3%,东欧的罗马尼亚、匈牙利、捷克也分别达到30.8%、19%、18.6%,中国只有1%。美国有各类租赁公司3000余家,其中不乏卡特彼勒、GE商务融资集团、IBM国际租赁这样的业界巨子;而我国的10家金融租赁公司、40多家中外合资租赁公司以及几千家内资厂商类租赁公司,多数勉强度日,远未形成品牌效应和核心竞争力。

那么,我国租赁业为什么“长不大”、难成气候?

四大“瓶颈”卡住了租赁业

对于这个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指出,四大“瓶颈”窒息了中国租赁业的生机。

“瓶颈”一:多头管理,体制不顺。

我国现有三类由三个不同部门审批和管理的租赁公司:一是由原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属于非银行金融机构类的金融租赁公司;二是由原外经贸部批准、具有准金融机构性质的中外合资租赁公司;三是作为一般工商企业,由原国内贸易局主管、附属于制造厂商、以产品促销为目的的非金融机构内资厂商类租赁公司。在法律地位、准入门槛、业务范围、税收待遇等方面,三类公司处于不平等竞争状态,存在“对外开放、对内限制”倾向。由于实行过度监管,整个行业缺乏稳定资金来源,发展力不从心。而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的高门槛(注册资金在亿元以上),也把许多内资租赁公司挡在门外。

“瓶颈”二:税制不合理,税赋不公平。

税收政策不明朗。如,2000年国家财税部门规定,购买国产设备,设备价款的40%可在当年新增所得税中抵免,但对承租人在融资租赁业务和出租人在经营租赁业务中如何实施,没有明确规定。再如,出售回租是企业将现有资产变现筹措资金最便捷的方式之一,但如何对其征税尚无明确说法。

三类租赁公司纳税基数不同,税赋不公平。中外合资租赁公司,以租赁收益扣除融资成本之差为基数(外币部分),缴纳5%营业税;金融租赁公司,以实现的租赁收益为基数,缴纳5%的营业税(1998年,这两类营业税税率调整为8%);内资租赁公司,以租金总额(不扣除任何费用)为基数,缴纳5%的营业税。2003年初,开始实行新税制:融资性租赁以租赁收益扣除融资成本为基数,税率5%;经营性租赁,则按全部租金收入征收5%营业税。由于“内外有别”,内资企业近年所得税负担率为25%左右,外资企业仅为13%。

“瓶颈”三:体系不健全,产业链断裂。

一方面,我国多数企业库存比重高,资金周转率低,从生产到流通的全过程对银行依赖很大,设备租赁采购占设备投资的比例仅为1%左右。另一方面,租赁机构偏少,定位不清晰,未形成强有力的产业链。内资厂商类租赁公司从事的基本是传统出租,融资、促销、资产管理等功能无法发挥;与租赁业配套的担保公司、租赁经纪公司等非常缺乏;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缺乏合作,租赁公司之间未形成完善的上下游互补的租赁网络;全国性的租赁行业协会尚未建立,行业协调、自律和信息服务薄弱。

“瓶颈”四:观念陈旧,作茧自缚。

现代租赁,倡导的是“所有并不重要,使用创造价值”的理念。国内许多企业和个人尚未走出“租不如买”、“租东西是皮包商,没面子”等认识误区,影响了租赁业的市场发育和产业成长。

面对中国租赁“富矿”,跨国公司“眼红”了

发育不良的中国租赁业,潜力巨大的中国租赁市场,磁铁般吸引了跨国制造厂商和租赁公司的目光,它们纷至沓来,加紧了抢滩步伐。今年6月在沪举行的中国国际租赁展上,通用电气、卡特彼勒、英格索兰、英国亚力克、香港新利恒来等著名跨国制造厂商和租赁公司派出强势阵容参展。参展商中,70%是外商独资或合资企业。

GE副总裁瑞克·沃尔夫特说,GE旗下的医疗健康集团与GE保健融资服务公司结成了租赁伙伴关系,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医疗设备出租商。在美国和日本市场,分别有13和25%的销售额是通过租赁方式实现的。“GE的下一个战略目标,就是中国市场。”

以出租柴油发电机著称的英国亚力克国际电力租赁公司,一年半前在上海设立了分支机构。公司市场总监朱利安·福特坦言:“虽然与美国、欧洲相比,中国租赁市场很不成熟,在法律、政策、观念上还存在诸多障碍,但中国租赁市场的巨大潜力不容忽视。我们开拓中国市场,是着眼于中长期发展目标。”

夏斌说,在中美、中欧的WTO双边协议中,都包含了允许国外厂商在中国运用融资租赁手段促销产品的条款,为海外银行、跨国公司、租赁公司大举进军中国租赁市场铺平了道路。

一方面,外国银行通过分兵突进的方式,分别设立证券、保险、租赁等金融机构,在中国市场实现客户资源共享,搭建了金融服务的混业经营平台,为下一步大规模开展融资租赁业务埋下了伏笔。另一方面,卡特彼勒、英格索兰、通用电气、IBM、惠普、西门子、日商岩井、德国大众等跨国制造企业已经或正在通过设立租赁公司,把金融服务和租赁营销体系引入中国。眼下,干线飞机、医疗设备、通信设备等领域的跨国制造厂商,通过国内外租赁机构,采取租赁营销方式,占据了我国大部分市场份额。

国外经验值得借鉴

据美国租赁协会执行副会长Christinewehrmanls女士介绍,在美国,租赁业已成为仅次于银行信贷的第二大金融工具和商品流通的主渠道,在刺激投资需求、推动信用消费、配置社会资源、促进企业理财、拉动国民经济尤其是GDP增长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租赁是美国航空、航运、电气、汽车、建筑、房产、医疗设备等行业制造厂商产品营销的主渠道,占有60%以上的市场份额。美国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Rent(出租)或Less(以租代售)字样。

上海市租赁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俞开琪分析,租赁业在美国之所以如此发达,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政府给予高度重视和实质性支持。早在肯尼迪时代,政府就制定了租赁业优惠的税收政策和法律条款,一方面积极引导企业重视财产设备的使用权,淡化所有权观念;另一方面,大力鼓励银行、各种基金、财团进入租赁业,使租赁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其租赁总额占到全球的45%。

第二,制造厂商的全面介入。美国制造厂商通过租赁实现的销售占总销售额的六成以上,有的高达80%—90%,如卡特彼勒公司、吉尼公司等。吉尼公司的高空作业车和其他各类设备90%以上是卖给遍布全美及世界各地专业租赁公司的,然后由租赁公司按最终用户的需求实施短期出租或以租代售,其中最大的一家租赁公司拥有6.5万台吉尼高空作业设备。美国赫兹、巴杰特等七大汽车租赁公司都是全国甚至全球性的租赁公司,拥有300万辆运营汽车,年汽车租赁额达1000亿美元左右,约占美国租赁总额的13。

俞开琪指出,内需难以拉动、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等痼疾一直困扰着我国经济。发展租赁业,不仅有助于解决上述难题,而且对制造业的崛起将产生深远影响。有关监管部门应以大局为重,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和部门间的权利之争,使租赁业尽快走出“只见曙光、不见日出”的尴尬局面。

华东新闻2004年10月11日

来源:

相关文章:
相关专题:
图片新闻:
2007世界竞争力评比:中国大陆首度超过台湾地区
中石油称冀东南堡油田可开采100年 开发成本近60亿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 全国农业统计报告 / 农业发展报告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