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2008年奥运物流400多亿元的“蛋糕”,任何一家物流企业都会怦然心动。来自北方交大的一份关于北京市物流企业参与奥运物流的抽样调查报告显示,92%的被调查企业愿意参与奥运物流。
北方交大张文杰教授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这一方面说明奥运物流商机巨大,具有较强吸引力;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物流企业想通过参与奥运物流做大做强,凸现自己的竞争实力,为将来更好发展打下基础。
随着我国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增多,与之相关的物流活动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比1990年亚运会和2001年大运会的物流运作方式,可以看出物流运作在明显朝着市场化运作的机制的转变。
北方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汝宜红教授这样总结亚运会的物流活动:第一,没有设置专门的物质管理机构,基本上物流管理是在物流需求产生以后,由政府出面协调各个单位来组织完成。第二,亚运会的物流任务是政府指定的,不存在市场竞争。第三,亚运会的物流设施比较简陋,主要是靠人拉肩扛,亚运会的物流活动主要是为了应付它的应急需求,所以不计成本。而11年后的大运会却发生了明显变化,汝宜红说,大运会物流活动最大的变化是市场化运作机制的转变,使得企业可以通过市场竞争参与大运会的物流活动。在赛前,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施工单位可以招投标进行施工,在施工过程中,可以委托第三方物流企业帮助他完成各种物流活动,对于大运会的赞助商来说,赞助商的物流活动基本上是由赞助商自行承担的,他们承担不了也可以委托其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代为完成。生活物品的运输基本上是由供应商自己承担的,也可以委托第三方物流企业完成。
与1990年举办亚运会物流运作主要以政府行为为主、企业参与不同,市场化运作的机制将不可避免地带来各方物流企业甚至是国际物流巨头的竞争。对中资物流企业来说,奥运物流“蛋糕”虽大,但并不是那么好吃。
调查显示,北京市物流企业主要是仓储、运输企业比较多,还有相当于一半的货代企业。这些企业的服务范围以国内为主,能够做国际物流的企业相对来说是比较少,而且服务能力、竞争水平不是很高,突出表现在北京物流企业现代物流的特点不明显、企业的管理情况差异很大、信息化程度较低、物流企业员工的素质很低四方面,据调查,北京市物流企业员工中本科毕业及本科以上学历仅占16%,专科学历占10%,中专学历22%,高中学历34%,小学及初中学历18%。
张文杰认为,为保证奥运会的顺利召开,国际奥委会关于奥运会物流供应商有协议性的规定,但由于2008奥运会在我国本土举行,国家可能会考虑利用奥运会这一时机,打造出我国具有世界级竞争力的物流品牌公司,这为国内物流企业创造了机会。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奥运物流的时间安排实际上远远提前于2008年奥运会。中资企业如何利用好奥运会的契机,做大做强自己,分享奥运物流这块巨大的蛋糕呢?
张文杰说,物流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在外部环境上要建造好“两个平台”以促进综合物流服务体系水平的提高。一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如交通、仓储、信息系统等“硬平台”的建设,另一方面加快“软平台”的建设。
张文杰认为,政府给物流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需要做几件事:一是调整税收政策,统一运输与仓储营业税税率,避免物流行业重复征税,取消物流企业闲置资产整合过程中缴纳的有关费税等,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和资源整合。二是尽快推出鼓励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投融资政策。对于物流基础设施项目,要鼓励其通过银行贷款、股票上市、增资扩股、中外合资等途径筹集建设资金。三是简化通关程序。海关、外贸、检验、税务、外汇等部门要在有效监管的前提下简化审批手续,优化口岸通关作业流程,实行申办手续电子化和一站式服务模式。四是降低公路收费总水平,减轻物流企业的运费负担。
实际上,我国近年来非常重视现代物流业的建设和发展。今年8月国家发改委牵头九个部委共同起草了《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并已得到国务院的批准,在“第五届中国国际物流高峰会”上也传出国家发改委即将出台《中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纲要》的消息,《纲要》将会在市场准入、税收政策、土地政策、交通管制、鼓励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政策。在此背景之下,物流企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在良好外部环境预期下,国内物流企业要想参与奥运物流,苦练内功也不可缺少。汝宜红为中资物流企业提出三条建议:一、加强面向奥运的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因为在奥运物流包括废弃物运输方面都提倡有一些专用的设施,增加一些面向奥运的专用设施或者是完善自身的仓储配送功能,就具有参与奥运招投标的一些能力。还有奥运物流要进行管理信息平台的建设,如果企业有一些现代信息技术可以积极的利用它的信息平台参与,也会增加参与奥运的机会。二、从普查的情况来看,国内物流企业管理现状、管理的手段差异很大,如果企业想参与奥运的话,需要健全组织管理制度。再有面向奥运的物流人才目前还比较奇缺,企业需要参与一些培训,把自己的人员送到专门的培训场所去培训,或者是吸收一些具有奥运物流知识的专业人才到企业去。三、建议国内的物流企业要汲取国外的物流企业,尤其是名牌物流企业的经验,积极弥补差距和不足,借奥运这个机会来打造中国的物流名牌。(见习记者 洪垒)
中国经济时报 2004年9月2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