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各方面都关心的一个重大问题。由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等部门组成的调研组,对东北老工业基地进行专题调研后认为———
企业信息化: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突破口
在黑龙江,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尝到了信息化改造的甜头。黑龙江省信息产业厅副厅长孙珅说,从2000年以来,黑龙江省加大了对企业信息化的投入,累计投入近3亿元,各企业投入近7亿元。通过抓典型示范,使更多的企业受益,对信息化建设的热情日益高涨,企业信息化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
信息化是如何使传统企业重新焕发活力的?让我们走进企业去看一看。
蓝艺的新生信息化助传统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16年前,我们企业还是一家濒临破产的小地毯厂。”8月3日,黑龙江省蓝艺地毯集团总经理孙宝库对记者回忆说,“当时,我们分析了企业陷入困境的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企业地处偏远的木兰县,交通不便,与外界沟通太困难了,很少有客户愿意到我们这里来洽谈、订货。信息的闭塞也使我们缺乏先进的经营管理手段,造成产品设计周期长,经营成本高。”
1996年,孙宝库得到一个机会赴德国参加汉诺威博览会,在那里他感受到了电脑辅助设计、计算机财务管理以及互联网的神奇作用。“企业振兴的希望就在这里!”孙宝库下了决心,“就是砸锅卖铁也得把它引进来!”
回国后,孙宝库立即紧锣密鼓地张罗引进信息技术。1997年,蓝艺在国内地毯行业第一个引入财务电算化,实现了对资金的精细化管理;1998年,与科研机构合作研制了国内第一套地毯图案CAD系统,设计人员全部采用电脑操作,有效提高了设计速度和质量,过去1人1个月的工作量现在只需2至3天;1999年,集团又建立了蓝艺网站,实现了在网上直接传递设计图案、采购和销售订单,直接与客户沟通,提高了客户满意度和市场反应速度,降低了生产经营成本。
在没有利用飞机、铁路、高速公路甚至柏油路的情况下,蓝艺集团通过广泛利用信息技术和构建电子商务平台,建立起了一条通向世界的信息高速公路,通过网络实现了与外界设计方案的沟通和商务合同的传递,把地毯销售到俄罗斯、阿联酋、墨西哥、美国等30多个国家,去年的出口额比过去翻了一番,经济效益大幅度提升。
鸡西矿业集团的变革信息化促成资源型企业的新物流管理
鸡西矿业集团物资供应公司负责集团所属13家大型煤矿生产物资的采购、仓储、供应和管理,采购额高达3.5亿元。最初鸡西地区有着近千家各种背景的物资供应“公司”、“商店”、“经销部”,一批批有用无用、质次价高的物资通过各种渠道充斥着局、矿两级库房,高达2.6亿元的库存物资合格使用率竟有30%,吨煤材料费高达47元。
为了扭转物资采购和管理的混乱局面,物资公司于2002年5月在强化制度约束的基础上,应用信息技术搭建物流管理信息平台,建立了招投标、采购、销售、库存和财务等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集成。物资公司从实施信息化至今,只投资了90万元,却取得了显著效果:2002年两次采购招标,中标价格比计划价格分别低了32%和40%;库存资金占用由2.6亿元降到1.7亿元;吨煤材料费由47元降低到20元,按集团公司年产原煤900万吨计算,节约资金2亿多元。
物资公司信息化的实践表明:采购、仓储、供应和管理是资源型传统企业物流的关键环节,这些环节在传统的管理制度下又恰恰是企业“跑冒滴漏”最严重的地方。但通过加强制度约束和信息技术的紧密结合,能够促进资源型企业物流管理的变革和产生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哈飞的强健信息化搭建传统企业加强国际合作的平台
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过去是单一生产军品的企业,现在已发展成为生产汽车、飞机和机电产品的结构多元化大型企业集团。加强国际合作是哈飞重要的强身之道,信息化为此搭建了平台。
上世纪90年代初,哈飞为加强与法国、新加坡在轻型直升机研制上的合作,全面引进了法国达索公司的三维设计软件、美国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辅助工程软件,实现了哈飞信息化由被动建设向主动出击的转变。
目前,哈飞的信息化建设已达到了较高水平,取得了明显效果:应用电脑辅助及网络技术,与外国公司联合研制新品,提高了新品研发的速度和水平;应用企业资源计划管理软件,增强了市场应变能力,缩短了生产计划周期,计划下达准确率达98%,加班工时减少32%,劳动生产率提高5.5%;实施计算机管理,每年降低采购费用2000万元,在制品库存减少25%,汽车单车生产成本降低11%;改变了信息的手工传递方式,实现了信息的及时、准确和共享,为科学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实现了信息技术应用与国际合作企业的同步升级,取得参与国际合作的“通行证”,增强了国际市场竞争力。
斯达的腾飞信息化支撑传统企业的制度创新
黑龙江斯达造纸有限公司曾是一家亏损企业,长期存在机制僵化、机构臃肿、管理粗放、采购失控等问题。1997年,以合资为契机,斯达实现了资产重组和制度变革,建立了内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为更好地推行新的企业制度,斯达应用信息技术重塑了生产、经营和管理体系,实现了计算机管理系统、监控系统和控制系统的集成,全面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实施信息化前相比,近几年斯达取得了显著效益:产量提高55%,合格率提高10%,成本降低27%,利润提高55%,市场占有率最高时曾达到63%。
到现在,斯达已经发展成为一家产权清晰、制度规范、机制灵活、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斯达模式”名头甚响,成为全国企业信息化的样板。斯达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企业成功实施信息化的前提是制度创新,但如果不应用信息技术去支撑和巩固创新后的生产、经营、管理制度,新的企业制度也难以真正发挥长效作用。
实践表明,利用信息技术改造老工业基地确实大有可为。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的专家们提醒说,企业信息化不是简单地把企业现有的业务流程电子化,关键在于改造企业传统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管理体制,减少环节和层次,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信息流的速度和质量,加快资金周转,降低运作成本,增加经济效益。
孙珅不无忧虑地指出了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如有的企业贪大求洋,对风险认识不足,盲目引进不适用的信息技术,导致宝贵的资金打了水漂;有的企业缺乏信息共享的意识,仍然热衷于搞小而全,导致资源的浪费。他认为,如何加强合作,整合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将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面临的课题。(记者蒋升阳)
人民日报 2004年8月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