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力行业日前对2003年发电项目进行盘点时发现:仅在内蒙古自治区,半年内就提出规划发展项目50个,规划装机容量超过4000万千瓦。
电力规划科学院原院长吕伟业指出:2003年电力行业“厂网分开”的改革立足于打破发电环节的垄断。一年来,发电环节初步打破了垄断,然而在发电项目的竞争中却暴露出许多新问题。
2003年初,为应对已出现的电力供需再度偏紧的局面,国务院调整了电力建设“十五”规划,计划后三年内每年新开工电源建设项目不少于2500万千瓦,力争3000万千瓦。
一时间,电源建设非常火热。电力建设市场中,除了拆分后的5大发电集团担当“领头羊”角色外,香港华润、国华电力、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和山西国际电力投资公司、北京国际电力投资公司、浙江能源开发公司等地方电力投资主体尤为活跃。最引人注目的是,越来越多的民营资本也开始加入到发电项目的争夺战中。
众多的投资主体为争夺有限的资源而角逐,带来的是巨额资本和激烈的竞争。2003年进入电力建设市场的资金已超过2000亿元,接近2001年、2002年两年的投资总和。
2003年电力建设投资主体多、投资金额多、签约项目多已成一大特点。这些现象在缺电形势下本来值得高兴。然而在高兴之余,也出现了这样的事情:
面对这场资源争夺战,一些地方政府采取“一女多嫁”策略,在有限的空间内布下多个发电项目。各投资主体形成了一股通过投资电力建设项目抢地盘、占资源的热风。
发电设备价格也随之大幅上升。30万千瓦机组设备费用提高了30%左右,60万千瓦机组设备费用提高了40%至50%,有的甚至翻番。
发电项目建设热本来可以缓解近几年的缺电。然而由于电力涉及到土地、安全、环保、技术、资源等众多方面。一哄而上的结果又会对社会经济产生不良影响。电力专家吕伟业指出,其一,有限的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会在无序竞争中被白白浪费,加剧我国资源短缺局面。其二,电力建设过热会刺激已存在过热苗头的钢铁、制造等行业的进一步升温,埋下经济过热的隐患。其三,集中开工带来的必然是集中投产,会在几年内形成新的暂时的过剩状况。电力市场的大起大落,最终会损害所有市场主体的利益。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国宝说:“电力的发展事关国计民生,盲目限制不行,盲目发展同样不行。”(常志鹏)
新华网 2004年1月1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