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人士指出,随着私营企业大量涌入外贸领域,以国有外贸公司、大型生产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为主体的传统外贸出口格局将发生根本改变。
在10月30日落幕的第92届广交会上,除了184.7亿美元的成交额创下历史记录外,更引起瞩目的是,大量私营企业表现抢眼。据广交会组织者称,私营企业的参展数由上届的141 家增加到了588家,增长了四倍多。事实上,参展私企的实际数字远甚于此,据浙江省的一位官员透露,该省参加本届广交会的1300多家企业中,有808家是私营企业。
据统计,我国前三季度出口为2326亿美元,同比增长19.4%。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在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说,大量的私营企业获得自营出口权后出口成倍增长,是今年外贸出口高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
从海关的数字看,今年1-8月份国有企业出口增长5.7%,外商投资企业增长21.8%,集体企业增长30.7%,而主要由私营企业构成的“其他”类企业增长了144.7%。
外经贸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亚欧合作中心主任李钢说,私营企业出口之所以异军突起,主要得益于去年7月中旬开始实行的进出口经营权登记和核准制。另外,外经贸部和授权发证机构在核准或登记企业进出口经营范围时,不再单列贸易方式,企业可以按国家规定以各种贸易方式从事进出口业务。
今年,外经贸部又将生产企业申请进出口权下放到省级外经贸主管部门,并进一步放宽了企业申请外贸权的资质条件。
一些省市在赋予私营企业进出口权时采取了更为宽松的政策。譬如上海市有关部门今年3月出台新政策,在浦东注册的内资企业申请外贸经营权,生产企业只需50万元注册资金,流通企业只需100万元注册资金。
据新华社报道,从改革开放之初到去年7月的20多年间,上海仅有68家民营企业拥有外贸经营权,但截至今年8月底,这一数字已突破1000家。而在浙江6700多家拥有外贸经营权的企业中,非公有制企业已经占到一半左右。“爆发”才刚刚开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隆国强说,私营企业纷纷取得自营出口权意味着国有外贸公司的地位将进一步受到挑战。过去私营生产企业很难取得自营出口权,产品出口只能借助国有外贸公司。另外,过去由于私营流通企业进入外贸领域的门槛一直很高,不少国有外贸公司的业务骨干辞职后利用“代理制”,挂靠在国有外贸公司的名下从事出口经营。随着外贸出口体制的改革,这种现象将一去不返。
隆国强说,今年1-8月份,“其他”类企业的出口金额为74.47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3.7%,尽管从绝对值看并不大,但必须看到,还有大量的私营企业产品的出口还记在国有外贸公司的名下。我国有200多万家私营企业,其中相当数量的企业从事着外贸产品的生产。可以预见,近两年外贸出口私营企业大量增加而国有外贸公司逐步减少的势头不可避免。
中国纺织品进出口总公司战略部的高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作为国有外贸公司,今年以来已经明显地感受到了来自私营企业的压力。
上海嵩海经贸实业公司的金松已经从事了近8年的出口贸易,他的供货商主要集中在华东几省,其中有大量的私营企业。他认为,私营企业过去其实也一直参与着外贸出口,只不过是被挡在“后台”,现在则开始跳到“前台”来了,而这种变化才刚刚开始。接下去这几年,私营企业申请自营出口权的数量可能是爆发式的。私企出口还有难处
外经贸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亚欧合作中心主任李钢说,私营企业出口的外部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他说,目前私营企业在某些方面还没有得到“国民待遇”。
首先是获得出口商品配额的难度较大。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配额商品的经营权是根据前三年的经营业绩发放的,刚刚进入外贸领域的新手只能望而兴叹。二是要取得这个配额商品经营权,必须先加入相关的进出口商会,但是有些私营企业对此还不了解。
第二,对外投资权虽然已经允许私营企业申报,但是目前审批程序还是过于繁琐。另外,对于私营企业老板个人资金的通过对外投资外流还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进行监管。
外经贸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中贸研究室的一份调研报告认为,目前私营企业扩大外贸出口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主要包括:人才匮乏,管理人员文化素质不高,生产技术比较落后;出口商品的类型和种类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产业层次低,品牌意识弱,相互压价竞销现象普遍存在;获取国际市场信息的渠道不畅;出口退税指标严重不足,挤占企业资金,一些地方在具体退税指标上,往往偏重照顾国有、集体企业。
中国经济时报 2002年11月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