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全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三号文件精神,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集中力量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积极应对高温干旱等复杂的农业生产条件,经受住了禽流感爆发、生猪养殖亏损等考验,全省农业生产形势保持基本稳定。2013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058.98亿元,同比增长4.3%;粮食总产量实现连续10年增产、连续8年超过1000亿斤;畜牧业生产形势好转;主要农产品及农资市场运行平稳;农民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新型农业组织快速发展。
一、2013年农业生产运行总体良好
1、粮食总产再创新高,实现“十连增”。2013年,全省粮食播种总面积15122.7万亩,比上年增长1.0%;粮食生产在高起点上持续增产,粮食总产量达到1142.74亿斤,比上年增产15.02亿斤,增长1.3%;单位面积产量377.82公斤/亩,每亩增产1.36公斤。河南粮食产量连续三年站稳1100亿斤,在高起点上连年创造新的记录,不仅保证了全省一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1)夏粮总产十一连增。全省夏粮总产量647.04亿斤,比上年增加9.84亿斤,增长1.5%,实现连续十一年增产、连续六年超过600亿斤,成为全国唯一超过600亿斤的省份,继续位居全国第一位。2013年,夏粮播种面积8090万亩,其中小麦8050万亩,比上年增加40万亩,增长0.5%;夏粮平均亩产399.9公斤,比上年提高4.1公斤,增长1.0%。
(2)秋粮继续增产。今年河南秋粮总产量为495.70亿斤,比上年增加5.20亿斤,增产幅度为1.1%。其中,玉米总产量为359.30亿斤,比上年增加9.80亿斤,增产幅度为2.8%,水稻总产量为97.16亿斤,比上年减少1.4亿斤,减产幅度为1.4%。今年全省秋粮生产形势异常复杂,前中期生产形势较好,中后期大范围、大面积发生持续高温干旱,虽然全省上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奋力抗灾,并把灾情影响控制到了最小程度,但全省秋粮平均亩产仍比上年下降,增产的主要因素是面积增加。2013年全省秋粮播种面积7032.7万亩,比去年增加105万亩,增长1.5%。有利于机械化作业、收益稳步提高、生产风险较低是玉米播种面积增加的主要动力;棉花播种面积持续退减和秋粮内部结构不断调整是玉米播种面积增加的主要来源。
今年,河南粮食生产在“旱灾热灾涝灾,病害虫害倒伏”等多种灾害考验下夺取丰收,实现历史性的“十连增”,得益于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和一系列机制保障。一是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完善和新建高标准粮田2600多万亩,高产创建活动示范效果明显。二是强化科技支撑,全面推广优良品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科技支撑作用增强。三是集中力量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四是不断提升农业生产管理服务水平。河南粮食稳产增产,是建设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战略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三化”协调科学发展道路的突出亮点。
2、油料面积和产量增加。初步统计,今年我省油料播种面积2384.9万亩,比上年增加24.5万亩,增长1.0%;油料总产量589.1万吨,同比增长3.4%。其中,花生播种面积1555.9万亩,比上年增长3%;花生产量471.4万吨,同比增长3.8%;油菜籽产量89.8万吨,同比增长2.5%。
3、蔬菜生产保持稳定。初步统计,全年蔬菜播种面积2618.67万亩,同比增长0.9%;蔬菜产量7112.5万吨,比上年增长1.4%。全省露地蔬菜生长正常,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等设施蔬菜发展势头良好。尽管夏季高温少雨天气使得部分蔬菜品种产量下降、价格出现上涨,但总体来说蔬菜生产较为稳定,保证了市场供应。
二、畜牧业生产在波动中继续增长
1、生猪价格先降后升,生产基本稳定。1-4月,生猪价格连续下跌,4月份一度跌至11.89元/公斤,生猪养殖普遍出现亏损;国家随即启动生猪市场调控预案,快速下跌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5月,国家启动第二轮冻猪肉收储,在政策影响等措施拉动作用下,生猪价格从5月中旬开始逐步回升,6月初开始恢复至14元/公斤以上并渐趋稳定。12月底,生猪价格15.31元/公斤,比去年同期略低3.2%,养殖户盈利增加,出栏每头生猪盈利200-300元左右。
尽管今年1-4月生猪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下跌,但由于我省规模养殖比例占生猪养殖的70%左右,规模养殖户抗风险能力较强,能正确看待生猪价格波动,并且能够及时采取更新养殖结构、加强管理降低生产成本等措施来应对价格波动,因此,全年生猪养殖形势保持基本稳定,生猪供应较为充足。2013年,全省生猪存栏4426.7万头,同比减少3.5%;出栏5996.9万头,同比增长5%;猪肉产量454.1万吨,同比增长5%。
2、家禽养殖业基本恢复。2013年,全省活家禽存栏68100.2万只,同比减少0.1%;出栏94332.1万只,比上年基本持平略减;禽肉产量122.3万吨,同比略增0.1%;禽蛋产量410.2万吨,同比增长1.5%。受禽流感影响,我省家禽养殖在4、5月出现禽肉、禽蛋价格快速下跌,销售基本停滞等困难,家禽生产遭受重创;6月起,禽流感应急响应终止,人们对禽蛋、禽肉的消费需求逐渐回暖,鸡蛋、白条鸡等产品价格开始趋稳回升;受供给不足、需求恢复的影响,鸡蛋价格在7月中下旬出现快速上涨,2个月左右时间鸡蛋价格上涨幅度接近40%;鸡蛋价格在9月中下旬冲高回落,价格逐渐下降并趋于稳定。12月底,鸡蛋价格8.07元/公斤,同比下降8.9%,白条鸡价格13.8元/公斤,同比略增1.2%,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
3、牛、羊生产基本稳定,价格持续走高。2013年,牛出栏535.5万头,同比增长0.2%;存栏905.1万头,同比减少0.3%;羊出栏2032.4万只,同比增长0.2%;羊存栏1830.3万只,同比增长0.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善,对牛羊肉的需求不断增加,而牛羊继续保持较低的产出水平,供给小于需求导致牛羊肉价格在2013年继续维持上行态势,价格上涨明显。牛肉价格从年初的50.1元/公斤上涨到了12月底的58.68元/公斤,上涨幅度17%,同比上涨超两成;羊肉价格从年初的55.87元/公斤上涨到了62.79元/公斤,上涨了12.4%,同比上涨16%。受牛羊生产条件制约,牛羊供需失衡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改观,预计今后一段时期内牛羊肉价格仍会稳定上涨。
4、奶源紧张,牛奶价格上涨。受到新西兰恒天然事件的影响,我国牛奶及其制品进口量减少,加上今年极端气候特别是南方极端气候导致奶牛产量下降以及散养户退出加快、部分养殖户大规模地淘汰产奶低的奶牛等叠加因素影响,全国牛奶供应偏紧。保持多年较为稳定的牛奶价格也出现较大幅度上涨,12月底,牛奶价格4.19元/千克,比年初上涨了22.5%,比去年同期上涨20%以上。全年牛奶产量316.4万吨,同比略增0.1%。
三、主要农产品市场运行平稳
1、小麦价格稳中有升。1-5月,小麦价格总体稳定,6月,随着新麦的收获上市,小麦价格迅速下跌至112.63元/50公斤。之后随着小麦需求增加,小麦价格开始稳步上升,12月下半月,小麦全省平均价格123.31元/50公斤,同比上涨7.7%,比1月的117.5元/50公斤上涨了4.9%。小麦市场全年供应充足,呈现出质优价高的特点,运行较为平稳。
2、玉米价格先涨后降。1-8月,玉米价格呈现总体上涨,从1月的108.06元/50公斤上涨到了8月的118.08元/50公斤,新玉米上市后,玉米价格开始下跌。12月下半月,玉米市场价格平均108.73元/50公斤,同比上涨2%。全年玉米价格低于小麦价格,价格波动属于正常的供求关系引起的变动,供需较为平衡。
3、油料价格有涨有跌。今年我省花生丰产丰收,市场供应增加,而终端食用油市场较为低迷,花生仁价格下降。12月下半月,花生仁价格11.13元/公斤,同比下降近2成,比年初下降了21.1%。油菜籽价格小幅上涨,12月下半月,油菜籽价格5.8元/公斤,同比上涨6%。三种食用油价格全年基本保持稳定,12月底的平均价格为16.61元/公斤,同比下降2.9%。
4、主要化肥价格总体下降。受化肥市场供大于求、国际化肥价格下跌、原料成本下滑等因素影响,我省复合肥、氯化钾、钙镁磷肥、尿素等主要化肥价格从年初开始呈现下降趋势,12月下半月的价格分别为2785.51元/吨、2959.48元/吨、756.51元/吨、1884.78元/吨。其中,复合肥、氯化钾、钙镁磷肥全年下跌幅度超过了10%。
四、新型农业组织快速发展
在中央一号文件相关政策激励下,我省各种新型农业组织得到快速发展。截至2013年10月,全省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6.49万个,出资总额1588.33亿元,涉及成员总数43.73万个;全省经工商部门登记的家庭农场4000余家;农村土地流转面积2824万亩,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29%。
五、农民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以及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在产业集聚区建设、南水北调工程、承接产业转移等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的投资拉动下,我省农民工就业机会增加、就业形势良好,农村劳动力省内转移步伐加快,农民务工收入快速增长,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推动力量。国家连续提高小麦、油料等农产品的最低收购价、加大各项惠农强农政策补贴力度、土地经营权流转等各项收益的增加,保障了农民收入继续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速、保持较快增长的态势。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475.34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9.5%。
六、存在的问题
1、农业生产抵御风险能力有待提高。今年夏季的高温少雨、秋季的连续干旱天气导致部分地区出现旱情,而我省农田水利设施老化落后导致无法灌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作物的生产,反映出了我省农业生产基础较为脆弱、抗灾能力不强的弱势。受死猪事件、禽流感等影响,我省生猪和家禽业养殖、销售等环节都遭到冲击,充分暴露了我省畜牧业生产抵御疫病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的不足。一旦遇到突发灾害或重大疫情,应急能力差,自救乏力,缺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2、新型农业组织发展不平衡。当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虽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部分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存在管理不规范,专业人才匮乏,较难获得银行贷款等金融支持、存在资金瓶颈等困难,新型农业组织的运行尚处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缺乏有效统一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型农业组织优势的充分发挥。
3、土地流转不规范。我省农村土地流转面积不断增加,但也存在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服务机构不健全、流转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土地流转没有统一规范的流转合同,流转的程序不规范、不固定,对土地流转双方的约束机制、流转纠纷的调解仲裁等机制尚不完善。
4、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严峻的大环境下,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就业形势及收入增速受到影响。另外,在农业生产成本增高、自然条件的不确定性、市场风险增大和粮食难以持续大幅增产等因素影响下,农民的经营性收入持续增长的不确定性增加。农民增收渠道较为单一,农民增收难度也日益加大。
七、政策建议
1、提高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加大投入,集中力量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加快中低产田改造,以提高对自然风险的抵御能力,从基础条件上保证农业生产稳定发展。2013年秋季的持续干旱导致局部地区秋粮的明显减产,暴露出部分地区农田水利设施更新改造缓慢、功能老化,抗灾能力薄弱。因此继续加大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力度,确保农业生产的抗灾能力不断提高,才能确保粮食生产持续发展。
2、加大扶持力度,加快构建新型农业产业体系。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组织的规范引导;建立并发挥农村合作组织功能,解决部分农户疏于农业生产管理问题。由于大量农民外出务工,农业生产劳动力缺乏,农民对农业、尤其粮食生产的实际管理明显弱化,突出表现是部分农户对播种后的缺苗断垄无人问津,抗旱浇水、病虫害防治措施不能落实。这些已经严重影响了粮食生产水平的提高。必须建立农村合作组织,并发挥其对农业生产的服务功能,实现统一抗旱浇水、病虫害防治。切实减轻部分农户因管理不到位对粮食生产影响趋重的现实。
3、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加快土地流转。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建立统一规范的土地流转流程,指导土地流转双方签订规范流转合同;完善土地流转登记、备案和档案管理等管理制度;成立调解仲裁委员会,积极开展土地流转纠纷调解仲裁工作,切实维护土地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
4、多措并举,保障农民持续增收。继续稳定提高粮价,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加快构建由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等组成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教育,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根据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健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保障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据河南省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