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河南省工业经济形势分析

2014年03月24日14:42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工业经济运行 工业 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 工业增幅 工业增速 形势分析 工业增长 规模以上工业

2013年,面对极为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针对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全省工业经济保持了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但当前国内外市场需求未明显改善,产能过剩与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工业经济持续回升的基础尚不稳固,工业增长依然存在下行可能,保持平稳发展任务依然艰巨。

一、工业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1、工业生产运行总体平稳、稳中向好。2013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以下简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8%,比2012年回落2.8个百分点;1-2月以来各月累计增速波幅不超过0.7个百分点,5月以后开始进入上行通道,12月稳定到2013年以来11.8%的最高点,总体呈现稳中向好态势。2013年,全省工业增幅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在全国的位次由一季度的第19位、上半年的第20位前移到全年的第15位,在中部六省的位次稳居第3位。

重工业增速快于轻工业。2013年,重工业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67.1%,同比增长11.9%,增幅高出轻工业0.4个百分点,较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提高1.0、0.9和0.2个百分点,是带动全省工业增长的重要动力。

重点行业增速分化明显。21个比重超过2.0%的重点行业中,电子信息、电气机械和器材、通用设备、医药、金属制品、酒、饮料和精制茶、汽车制造、橡胶和塑料制品、化学原料与化学制品等9大行业占全省工业的27.6%,均保持了15%以上的增速,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6%,拉动全省工业增长4.8个百分点。而占全省工业53.1%的煤炭、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烟草、纺织、皮革制鞋、非金属矿物制品、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有色矿采选、专用设备、电力等11大行业增长速度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除烟草、有色矿采选、非金属矿物制品、纺织等四个行业增速在10%以上,其余均呈个位数速度增长,特别是煤炭、电力行业同比仅分别增长5.5%、3.9%,增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3和7.9个百分点。

2、工业增长动力结构渐趋优化。高成长性、高技术产业占比提高。2013年,全省汽车、电子、装备制造、食品、轻工、建材六大高成长性产业增加值增长13.2%,增幅高出全省工业1.4个百分点,占工业比重达到60.3%,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增速达到29.1%,占工业的比重上升到6.4%,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 传统支柱、高载能行业占比下降。化工、有色、钢铁、纺织四大传统支柱产业增加值增长12.1%,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为25.2%,比2012年下降0.5个百分点;六大高载能行业增长9.7%,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7.4%,较2012年下降1.7个百分点。 终端产品、高技术产品产量大幅增加。2013年,汽车产量由2008年的8.2万辆增长到51.2万辆,手机由2008年的空白增长到9270.7万台,金属切削机床产量达9233台,较2008年增长36.5%。

3、基础性产品市场价格趋稳回升。12月,全省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1.4%;重点监测的27种能源类、金属类、化工、建材类基础产品中,11种销售价格上扬,2种持平。其中无烟煤(5000~6000大卡)、焦炭销售价格环比上升1.0%和0.9%,钢筋、棒材销售价格环比均上升1.3%,水泥销售价格上升3.1%。烧碱、纯碱销售价格环比分别上升1.4%和5.9%。氧化铝价格略有回升,电解铝价格低位徘徊。2013年,全省黑色、化工等传统支柱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4.8%、16.2%,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0和4.4个百分点。如果上述基础性产品市场价格趋稳回升的格局不发生大的变化,大部分能源原材料生产企业生产经营形势就有可能会继续向好,增加值总量占全省工业四分之一的传统支柱产业就有望继续保持目前的较高增速。

4、工业经济效益水平提升,主要指标总体向好。1-11月,全省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3375.74亿元,同比增长13.9%,为2013年以来的最高点,增幅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3902.57亿元,同比增长13.0%,增幅同比提高8.0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增速居全国第8位,中部六省第4位,分别较2012年1-11月提高8位和1位;利润增速居全国第15位,中部六省第5位,与2012年1-11月持平。

电力、非金属、农副食品等5个行业是拉动利润增长的主要力量。1-11月,电力、非金属、农副食品、黑色和电子信息等5个行业实现利润1242.90亿元,较同期增利196.88亿元,占全省工业利润增量的43.8%,拉动全省利润增长5.7个百分点,是支撑利润增长的主要力量。

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持续改善。反映企业盈利水平的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7.31%、成本费用利润率为8.01%、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4和1.78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49.63%,分别较一季度、上半年和三季度回落1.87、0.87和0.26个百分点。

二、多策并举,全力促进工业经济稳中向好发展

2013年,全省工业生产增长11.8%,实现利润增长13.0%,仍然运行于10%以上的较高平台上。这是省委、省政府在国内外市场需求不足、外部环境趋紧、区域竞争加剧、全国工业增速放缓、自身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金融危机影响不断加深的大环境下审时度势、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全省上下攻坚克难,稳增长、转方式、促转型,努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努力促进科学发展的结果,这一结果来之不易。

1、以稳增长、调结构为首要任务,着力加强运行调节。2013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省委、省政府预见早、行动快,迅速抓住不同阶段的主要矛盾,因势利导,多策并举,及时调整工业经济运行调控的方向、力度和重点。针对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省政府多次召开运行工作会议,深入基层和企业协调解决问题,建立了煤电互保工作机制。先后出台了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引进行动计划、促进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健康发展行动计划、稳增长调结构“百日攻坚”行动方案等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政策措施,组织开展了钢铁、汽车及零部件、铝及铝制品、纺织服装、电子信息等五大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对接洽谈、项目签约、重点产品宣传推介等专题对接活动和承接纺织服装鞋帽产业转移对接洽谈活动,推动工业增速出现逐步回升态势。2013年,全省工业增加值增速呈现月度间小幅波动、总体平稳增长态势,3-6月份单月增速分别为10.5%、11.3%、10.7%、10.8%,月度间波动幅度在0.8个百分点以内。进入三季度以来,工业增加值增速呈现逐月回升态势,7、8、9、10、11、12月份单月增速分别为11.5%、13.8%、12.4%、13.1%、12.0%和12.0%,12月较7月增速提升0.5个百分点,增速虽然自8月份以来略有回落,但仍处于2013年以来较高水平。

2、以承接产业转移为关键,不断增强工业发展集聚效应。近年来,全省着力实施大开放、大引进战略,进一步拓展投资空间,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随着服务配套体系完善,承接产业转移条件更加成熟,工业发展的集聚效应不断增强。重点企业、重点产业的产业集聚度、吸纳各类要素的能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一是产值超亿元企业集聚力提高。2013年,全省工业总产值超亿元的企业单位数占52.1%,完成总产值占92.2%。其中累计产值超十亿元的有880家,较2012年增加190家,占全省工业单位数的比重为4.5%,完成工业总产值占全省工业的比重为46.4%。二是产业集聚水平不断提升。1-11月,全省产业集聚区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2%,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6.4个百分点;占全省的比重为47.2%,同比提高5.1个百分点。全省产业集聚区企业实现利润1634.6亿元,占全省工业的41.9%,同比增长25.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5个百分点,对全省利润增长的贡献率达74.0%,拉动全省利润增长9.6个百分点。产业集聚区已经成为全省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3、坚持优化环境,形成支持企业发展的合力。2013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工业发展环境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把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狠抓工作落实和作风建设,形成了上下联动、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重点建立完善监控预警、引导建立企业服务工作机制、市场化发展机制,提高了对经济运行调节、调度能力,对工业企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工业经济的发展。

三、当前工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看到2013年全省工业经济发展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当前工业经济运行面临的形势是近10年来最为严峻、最为复杂的一年,市场需求不足、企业资金紧张、部分传统行业生产经营困难等问题仍然存在,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全省工业经济增长依然存在下行可能。

1、市场有效需求不足是制约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国际市场持续低迷,国内需求增速趋缓,我国部分产业供过于求矛盾日益凸显,传统制造业产能普遍过剩,特别是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消耗、高排放行业尤为突出。2013年,全国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7.6%,其中出口增长7.9%,较上半年回落2.6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9.6%,增速较2012年回落1.0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3.1%,同比回落1.2个百分点。2012年底,我国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产能利用率分别仅为72%、73.7%、71.9%、73.1%和75%,明显低于国际通常水平。

在国内外市场需求不足叠加影响下,全省工业品市场受到挤压,部分传统行业产能利用率下降。2012年,全省纳入生产能力统计的33种工业品中有27种产能利用率低于80%,其中原煤、焦炭、粗钢、钢材生产能力利用率分别为76.7%、62.8%、61.7%、65.0%,较2009年下降13.5、15.8、12.9和14.6个百分点。由于产能利用不足,工业用电量迅速回落。全省电力部门统计的工业用电量由2011年增长12.5%、2012年增长3.0%变化为2013年增长2.9%。在有限的市场容量下,行业竞争不断加剧,工业产品出厂价格始终处于较低水平并持续下降。2013年,全省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1.5%,连续26个月下降,并低于2012年0.9个百分点。2001年8月-2002年11月、2009年1-11月,在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后期,全省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负增长分别持续了16和11个月。而这次单月负增长已经持续了26个月,预示金融危机对工业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影响仍在加剧。1-11月,全省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和总资产贡献率为8.01%、18.27%,同比分别回落0.1和2.26个百分点,企业盈利空间明显压缩,企业投资意愿不高。2011年起全省工业投资增速呈现回落趋势,2013年以来更是出现了近年少有的低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现象。2013年,全省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9.5%,低于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3.7个百分点,全省工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52.0%,同比降低1.6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1.1%,低于全省投资水平2.1个百分点。

2、企业资金紧张,成本上升趋势显著。2013年以来,全省工业企业资金紧张、成本上升趋势显著,“钱荒”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企业产能正常发挥的主要问题。全省工业月度趋势调查结果显示:12月份流动资金正常企业占全部被调查企业的70.9%,认为资金缺口在10%以上的企业比重达21.2%,资金缺口20%以上的企业占10.1%。在企业资金紧张的同时,融资、人工等要素成本呈上升趋势。1-11月,全省工业企业利息支出同比增长4.2%,增幅较一季度、上半年和三季度分别提高1.5、2.1和0.1个百分点;约有46.5%的企业由于用工成本上升存在明显劳动力缺口。在资金紧张和要素成本上升双重因素制约下,企业成本上升幅度已高于收入增长幅度。1-11月,全省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3.9%,主营业务成本同比增长15.0%,成本增幅高出收入1.1个百分点。

3、部分传统行业亏损企业较为集中。1-11月,全省亏损企业亏损额前5位的行业分别是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化学原料与化学制品制造、纺织、石油加工炼焦、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五行业亏损企业亏损额达122.12亿元,占全省亏损企业亏损额的57.4%。 化学原料与化学制品制造业部分主要产品市场需求不足,价格下滑,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国内尿素市场需求仍然疲软,尿素价格不断下降,企业存货积压、流动资金紧张;甲醇市场产能过剩,价格成本倒挂,行业开工率较低;纯碱市场竞争激烈,整体生产形势不容乐观。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虽然部分钢铁类产品价格有了一定的回升,但市场需求不足的状况并未发生根本改变,钢材价格难以大幅回升,行业产能利用不足、资金紧张、融资成本高,低盈利状况仍在持续。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由于下游需求乏力,氧化铝、电解铝价格持续低位运行。特别是环保压力不断加大,节能减排任务艰巨,有色行业生产经营面临着极其严峻的考验。1-11月全行业亏损企业亏损额52.71亿元,占全省的比重达24.8%,其中铝冶炼生产环节亏损企业亏损额占有色行业亏损额的70%以上。 纺织行业市场需求不旺、经营成本攀升,产品价格、企业订单状况改善不明显,尤其是国内外棉花价格差距拉大,企业库存增加,效益下滑,中小纺织企业开工不足,停产、转产现象增多。

4、长期累积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2013年,全省工业增加值增速同比回落2.8个百分点,其深层次根源依然是自身长期累积的结构性矛盾。 (1)多数产品仍集中在产业链上游和价值链低端,技术含量较低,竞争力不强。河南在全国排名较为靠前的工业产品,大都属处于产业链上游和价值链低端的初级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高加工度产品较少。即使在装备制造、食品、建材、化工、钢铁等优势产业中,也存在传统产品和初加工产品比重大,高端新产品少,适应市场变化能力弱等问题。2013年,全国和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沿海省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高于购进价格指数,而河南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却低于购进价格指数0.8个百分点,充分暴露出产品层次低、市场竞争力不强问题。

(2)能源原材料等基础性行业占比偏高,受影响更大。2013年,全省能源原材料行业占全省工业的47.0%,明显高于东部沿海省市和中部地区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省份。在市场需求不足形势下,需求紧缩效应由产业链下游向上游传导,处于产业链上游的能源原材料等基础性行业遭遇的需求紧缩也被叠加,导致全省以能源原材料为特征的工业经济遭遇更大困难,优势难以发挥,回落幅度更深。2009年、2012年和2013年,全省工业增速同比分别回落5.2、5.0、2.8个百分点,超过全国平均水平3.3、1.1和2.5个百分点。

(3)工业转型升级处于爬坡阶段,增长缺乏强有力支撑点。目前,我国经济已进入实质转型期和个位数增长阶段,经济中低速增长条件下市场竞争必然更加激烈。全省正处于爬坡过坎、攻坚转型的关键阶段,结构不合理、发展活力弱、综合竞争力低等问题更加突出,工业增长缺乏强有力的支撑点。 总量大的行业增速放缓,增速高的行业规模较小。2013年,全省增加值总量最大的前10个行业(纺织、农副食品、专用设备、非金属、有色、通用设备、电力、化工、煤炭、黑色等,占全省的56.8%)中有6个行业增速出现回落,特别是纺织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有色分别回落15.9、7.9、6.1、3.6个百分点;这10个行业拉动全省工业增长6.0个百分点,同比少拉动1.3个百分点。2013年,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以上的13个行业实现增加值仅占全省的23.6%,其中有10个行业增加值占比不足3%、6个行业的增加值占比不足2%。特别是电子信息产业虽然保持了52.4%的高速增长,但由于只占2.9%,仅拉动全省工业增长0.9个百分点,同比少拉动全省工业增长0.6个百分点。 重点培育的高成长性产业增速回落较多。2013年,全省重点培育的六大高成长性产业增加值增长13.2%,增速同比回落5.1个百分点,拉动全省工业增长7.6个百分点,同比少拉动2.2个百分点。其中受富士康企业高端手机产品行业竞争激烈、市场需求回落以及企业逐步出现基数且基数较大等因素影响,电子信息产业回落254.4个百分点,同比少拉动全省工业增长0.6个百分点。食品工业、轻工行业、建材工业、装备工业分别回落4.5、2.6、3.2和3.4个百分点,同比少拉动全省工业增长1.8个百分点。

四、对2014年全省工业经济走势的初步判断及建议

2014年,国际经济总体趋稳,内需增长面临下行压力,对工业经济的影响进一步加深,全省工业经济面临的形势将更加复杂。但支撑全省工业发展也有诸多有利因素和条件。首先,经过30年的持续快速发展,河南工业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明显提高,为应对复杂严峻的发展环境奠定了基础。其次,河南省仍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时期,内需潜力大,区位优势明显,可以更好承接产业转移。第三,随着市场供需关系调整,目前有色、钢铁、化工、建材等基础性产品价格已出现止跌回稳迹象。第四,省委、省政府为应对复杂经济形势,不断采取有针对性的优化结构、促进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工业增长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较好。只要在工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抓住机遇、积极应对,2014年全省工业经济增长仍有望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建议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加强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加强对经济运行热点难点问题的监测分析和调查研究,准确把握运行态势,及时反映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变化。密切关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变化及对工业运行的影响,密切关注市场需求不足对工业的传导作用和部分困难行业生产经营情况,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工业平稳运行。

2、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步伐。继续改造提升建材、化工、有色、能源等传统支柱产业,推进产品深加工、精加工,拉长产业链。大力推动先进装备制造和新兴产业扩规模上水平,培育高端产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将新兴产业做大做强,使其成为工业经济发展新的战略支撑。重点支持和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发展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进一步做大总量、提升效益,提高行业集中度。

3、切实提高企业运行质量和水平。提高工业竞争力,关键在提高工业效益和运行质量。要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强化政策支持,在市场环境优化、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创新组织模式和管理模式,提高生产效率,控制生产成本,加强资金管理和调配,增产降耗,最大限度增收节支提效率。

4、充分发挥企业市场主体作用,引领工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同时注重把企业技术改造同兼并重组、淘汰落后、流程再造、组织结构调整等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建设能力,提升企业市场活力和竞争力。(据河南省统计局)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