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济南6月14日电 济南市5岁的小朋友叶叶不愿意回农村的姥姥家,因为姥姥家的电视只能收到三五个台,没有中央台少儿频道,也没有众多可挑选的动画片光盘可看。
在中国,由于文化资源分布不平衡,农村一直被认为是“文化的飞地”,许多地区没有有线电视节目,只能通过电视天线接收电视信号,图像清晰的节目屈指可数。在很多农民家里,除了孩子上学用的课本,几乎看不到什么书。
去年底,中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级政府在努力解决农民经济增收的同时,开始着手解决农村文化生活单调乏味的问题。
记者在山东采访发现,地方政府对农村文化发展的投入明显增加,一些地方除了建设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外,还建了一批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
文登市农村的“文化大院”建设始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最早由农民自发成立,后来经推广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目前,全市已有200多个村建起文化大院,活跃在农村的文艺队伍有365个,常年参加各种文化活动的群众达8000多人。
凤台村村民毕建众对记者说:“文化大院里不但举办科技讲座,还可看书看戏、唱歌跳舞、打球下棋,一年到头都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我没事就喜欢到大院里转转,拉拉弦子、敲敲锣,乐呵乐呵。”
唐家嘴子村的腰鼓队每天晚上都演练。扎着大红绸带的曲云芳对记者说:“以前在家里除了打麻将,就是打扑克,整天死气沉沉。像这打鼓又练胳膊,又练腿,还练腰,心情也愉快。”
从2000年到2004年,中国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增长率为15.6%,高于同期GDP增长率。2004年中央财政用于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达30.11亿元,比2000年增加了77.5%。各地为农村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总量、质量明显提高。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还正在抢救保护那些在经济大潮冲击下濒临灭绝的民间文化。在部分农村,培训民间艺人、文化能人、文化经纪人的工作已经展开。文登市已出现一大批吹笛子、打扬琴、拉京胡的“农民明星”,而农民书社、电影放映队、民间职业剧团、农村业余剧团等更是在农村遍地开花。
文登市文化局副局长鞠传友说:“农村蕴藏着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只要像种桃种李一样,在农村这块肥沃的土地上‘种文化’,培养农村文化能人,散发乡土气息的农村文化就能重新焕发活力。”(记者王海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