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3年起实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以来,经过两年的试点,2006年文化体制改革将在全国全面推开,体制改革的效应将全面释放,文化企事业单位改革将成为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这是昨天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文化蓝皮书《2006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作出的预测。
文化产业集团双轨现状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副所长陈少峰教授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2005年的文化产业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认识到实践的跳跃。但是在体制方面,尽管改革一直在进行,但由于幅度较小,体制上仍显落后。
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文化蓝皮书的主编张晓明研究员以出版业为例说,中央要求除少数政策性的出版社以外,大批的出版社可以由事业单位转企业,但实际上转企不顺利的原因是:经营型的出版社定义不清楚;有些事业型的集团已经转为企业型集团,但是实际上采取双轨式运作,既享受事业的好处,又享受企业的好处,文化单位的领导和群众也都不愿意转成纯粹企业;配套政策和体制环境欠缺。
因此,陈少峰说,目前出版业的改革方向虽然明确,但改革实际上处于半停滞状态。文化产业一方面应继续引入竞争机制,另一方面还需加大开放程度。
公共服务缺位抑制文化消费
据介绍,中国的文化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6%,其中有一半来自教育支出。相比之下,国外文化支出占总消费支出高达18%,而且还不包含教育消费。
张晓明认为,中国居民文化消费支出比较低,是由于公共服务体系不到位,挤压了文化消费或者抑制了文化消费支出。如果“十一五”国家在这方面的动作比较大,教育、医疗方面公共服务构建能够比较到位,将会释放出一些文化消费。
同时,张晓明表示,只要是居民的收入增长,在教育和文化上的支出都会增加,在教育上支出得越多,在文化上支出得就越多。但是,由于教育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教育支出主要体现在居民大量为子女的教育埋单上。目前看来,教育可能成为抑制文化消费的一个因素。(本报记者王晴发自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