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卫解读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

发布时间:2018-02-14 15:00:41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辛闻  |  责任编辑:杨霄霄
关键词:国新办,科学研究,科技部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

近年来我国基础研究取得很大进展,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也是连续的有所斩获,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但是我们也看到中国和发达国家的距离仍然是相当显著。请问当前我国基础研究存在哪些方面问题,这次《意见》对此进行了怎样的部署和安排。

2018-02-11 15:09:49

黄卫:

这个问题请基础研究司的叶玉江司长回答。

2018-02-11 15:11:47

叶玉江:

很高兴回答这位记者的问题。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基础研究不断发展,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学科体系,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基础研究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主要的表现:一是投入大幅度增长,二是科研力量和科研条件大幅度改善,三是从事基础研究的高水平的队伍快速发展,四是在国际上有影响的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加速涌现。有一些数据可以来说明发展的情况。

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每年都对我国科学论文进行发布,根据发布的情况,我国科学论文数多年排在世界第二,引用数首次排到第二,前些年都是排在第四,这是SCI的数据,最近另外一个数据比这个数据还要乐观,根据爱思唯尔SCOPUS的数据库,2016年中国论文全世界排第一,比美国论文还要多。

这些年特别是有一些有影响的成果,铁基超导、量子信息、中微子、纳米、空间科学、干细胞等成果陆续都有报道。比如基础物理领域连续三年都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的一等奖,“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和“聚集诱导发光”这两项是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一个是植物方面的研究,一个是材料方面的研究。特别是2018年1月,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利用体细胞成功创建克隆猕猴,这是上海的神经所成功创建了克隆猕猴,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2018-02-11 15:12:05

叶玉江:

总体上,我国的基础研究已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在看到这些问题的同时,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相比,从整个科技创新的链条来讲基础研究依然是短板。我们分析主要有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比如科学的理论、原创的思想是中国科学家提出来的还非常之少,这是我们下一步主要要努力的目标。二是顶尖基础研究人才和团队比较匮乏,特别是缺乏能够心无旁鹜、长期稳定深耕基础理论的基地和队伍,长期稳定在一个方面上深耕的队伍和人才比较缺乏。三是投入总体不足,而且投入结构非常不合理,我们的企业投入的基础研究非常少。基础研究投入主要是靠政府,而且主要是靠中央财政。四是环境,全社会支持基础研究的环境还需要进一步优化,特别是评价,我们的开放共享,我们的人才流动、稳定、激励等等机制存在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作出了一些安排,主要是提出了下一步采取措施的方向,当然具体的措施还在落实《意见》过程中,要具体化。一是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创新活力。特别是要使科研人员能够潜心长期的从事基础研究。二是强化基础研究的系统部署,特别是对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来讲,对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更加重视,要加大对重大科学问题超前部署,还要建设高水平的科研基地,促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融通发展。三是加强基础研究的稳定支持和多元化的投入。四是进一步壮大人才队伍,特别是注重培养造就战略科技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加强中青年科技人才、实验技术人才的培养。五是营造全社会支持基础研究发展的良好环境,比如进一步深化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的改革,还要探索科研活动众包众筹等新的科研活动的方式,推动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改善基础研究的评价。同时还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创新文化。谢谢。

2018-02-11 15:18:24

黄卫:

我简要补充几句。《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的目标就是为了建设科技强国,这不是跟我们的历史比,不是跟一般的水平比,是跟国际最高水平和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这个目标比。

最近大家可能关注到了中国成功实现体细胞克隆猴,这是第一次成功克隆非人灵长类动物。有了体细胞克隆技术,就可以研制出遗传背景相同的疾病动物模型,开展脑疾病药物筛选和脑神经图谱绘制的进程会大大加快。所以这项工作是对社会和对人类的贡献。《意见》就是为了促进我国科学家能够多出这样的成果,这也是我们下一步进一步推动的目标。我简单补充这些,谢谢。

2018-02-11 15:22:29

中新社记者:

刚才叶司长谈到中国缺少长期能够心无旁鹜、潜心研究的科研人员,能不能请台上嘉宾进一步解释为什么会缺少这样的人员,他们的精力之所以被牵绊是什么原因,针对这些原因,这次《意见》做了哪些部署?

2018-02-11 15:36:45

黄卫:

这个问题还请叶玉江司长回答。

2018-02-11 15:37:23

叶玉江:

为科学家营造潜心研究的环境是世界性的问题,做基础研究的科学家就必须心无旁鹜,做长期稳定的研究,这是由基础研究的特点和规律决定的。每一个国家在推动基础研究的时候都把这个作为很重要的政策目标。基础研究跟其他的研究相比,它的周期比较长,比如刚才黄部长介绍的克隆猴,是一个团队坚持了多少年才做出来的,而且在很长的研究过程中不容易体现科学家的价值。

这次在《意见》里对营造宽松的环境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规划设计:一是加强中央财政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特别是要完善对高校、科研机构、科学家的长期稳定支持机制。还要发挥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基地的作用。因为现在大量的基础研究都是竞争性的安排,在稳定支持方面要有所探索,有所强化。二是进一步深化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要完善符合基础研究规律的项目组织申报、评审与决策机制,遴选基础研究项目时更加注重对研究方向、人才团队及其创新能力的考察,要简化项目任务书和预算书,落实法人单位和科研人员的经费使用自主权,使科研人员有充足的时间开展科研研究,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三是建立完善符合基础研究特点和规律的评价机制,要开展基础研究差异化评价试点,要针对不同的高校、科研机构实行分类评价,制定相应的标准和程序,完善以创新质量和学术贡献为核心的评价机制,还要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布局基础研究,扩大高校与科研院所学术自主权和个人科研选题的选择权,健全完善科技奖励等激励机制,提升科研人员的荣誉感。还要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大胆探索,挑战未知。谢谢。

2018-02-11 15:38:18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

我们注意到《意见》提出要建立基础研究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刚才叶司长也介绍在我国基础研究投入中,企业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少。我们想问一下,目前我国基础研究的部署和投入主要渠道有哪些,下一步多元化投入机制将如何建立。谢谢。

2018-02-11 15:46:27

黄卫:

这个问题请资源配置管理司的张晓原司长回答。

2018-02-11 15:47:15

张晓原:

谢谢你的提问。关于我国基础研究投入的问题,刚才叶司长已经回答了,我再简要说一下,过去五年时间,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增加了一倍,从2011年411亿多增加到2016年820亿多。基础研究的投入始终是我们国家特别是政府投入里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随着各方面对基础研究的重视,特别是在社会各界呼吁加强原始创新大背景下,基础研究的投入大幅增长。

现在政府支持基础研究的方式主要是两种。一种是稳定支持,就是把经费直接交给科研机构、大学来管理,科研机构和大学根据他们自己对未来科学发展的判断来安排。第二种是竞争的支持方式,主要是通过各种计划、基金来安排,政府发布资助方向和指南,各个单位可以通过公开竞争的方式来争取承担项目。

近几年来稳定支持大幅度增长,目前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两者之间的比达到了1:1。刚才叶司长也说了,我们国家基础研究投入近几年大幅度增长,但总量和发达国家比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在我国中央财政科技投入里,基础研究经费所占的比重已经达到了OECD发达国家的基本水平,20%左右。但是投入结构和发达国家比有较大区别,在我国基础研究投入里,政府的投入占到90%多,企业投入比较低,其他的社会力量投入也比较低;但在一些发达国家,联邦政府财政投入占整个基础研究的比例不到50%,企业投入将近20%,还有社会力量,慈善基金、社会捐赠等等的投入。

下一步随着国务院全面加强基础研究的意见发布实施,在投入方面除了进一步加强中央财政基础研究投入,包括继续大幅度增加稳定支持之外,在2030年的重大项目实施里也要考虑基础研究的长期部署,还要增加地方财政和企业社会力量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在增加地方财政投入方面,下一步要采取的措施就是,在组织实施一些国家重大项目,包括基础研究重大项目时,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联合出资共同组织实施,同时促进重大成果在当地进行落地、转化,这样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税收、就业等等。再有就是通过税收的优惠扶持等措施来大幅度增加企业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我们实际上已经在探索,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方面,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进来,鼓励地方政府积极参与进来,已经有比较成功的案例,下一步要在总结经验、完善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和推广。

在这方面还有一个,慈善捐赠。慈善事业近几年发展也比较快,捐赠教育、捐赠医疗这方面比较多,但是用来支持基础研究的相对来说比较少。下一步这也是非常重要的方向,通过这种方式开辟一个新的渠道,通过慈善捐赠的渠道进一步增加基础研究投入。谢谢。

2018-02-11 16:37:42

<  1  2  3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