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日祥等5位科技工作者热议科技创新

发布时间:2018-01-26 10:25:00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辛闻  |  责任编辑:孙芳
关键词:国新办,科技创新

澳门澳亚卫视记者:

在十九大的时候我们采访过白春礼院长,也问过一个关于学术不端的问题,去年我们也发现学术不端的问题,国内外都有,我们发现有很多国内的专家有一点冤枉,可能并不是学术造假,可能是有一些流程不太清楚,或者是有一些规范做得不是特别的好,导致学术不端。我们想问问几位科学家对这方面有什么看法?我们未来在科技创新方面怎么能避免这样的问题?谢谢。

2018-01-24 12:13:50

骆清铭:

因为我是来自高校的,首先我们对学术不端肯定是坚决反对,态度非常明确。另一方面,以我自己为例,我们每次学生进来,第一件事情就是讲学术诚信、学术规范,必须要按照规则,给学生讲得很清楚。我们自己作为老师也是非常重视。因为作为一个学术共同体,很多规范也是在大家不断地发展过程当中形成的。现在我们也注意到从科技部、教育部、基金委,一旦有这些情况,会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宣传教育,从总体情况看,我们对未来还是充满信心的。谢谢。

2018-01-24 12:24:22

蒋立新:

问了一个很关键也很好的问题,最近大家都很关注这个事。我自己还是从研究者的角度谈谈对这件事的看法。我想说的是,我们所有的研究者,无论是从事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请大家要记住我们研究的初心是什么。我相信科学研究的本质就是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如果我们能够回到这个初心,把握这个基本原则,我相信这样的问题应该会大幅度的减少。我们确实应该在全社会的范围内,以及在我们自己的研究领域反复思考我们研究就是要回到初心。我自己也在医院里面分管教育,同时自己也是博士生导师带很多学生。我们谈得最多的,也是每次跟同学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都会说这个话,基础研究是要甘于寂寞,临床研究又何尝不是?我们的大规模多中心临床研究从准备到结果发布,这个过程中往往有成百家甚至上千家医院的参与,有大量的医生护士的奉献,而且因为工作量很大,过程又很枯燥,会面临很多沮丧的时候。所谓的临床研究就是要从临床实践的真实环境当中拿到数据,找到规律。我们要发现问题,进行研究和改善,如果急于求成,而不是按照客观的规律老老实实的做研究,不可能出现实事求是的结果。这是我们追求真理的必然点。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还是希望在这里呼吁,也相信我们广大的研究者,无论来自哪个领域,只要我们能够不忘初心,这样的问题一定会大幅度的减少。谢谢。

2018-01-24 12:34:43

王昭东:

像我们重点实验室,像我的导师王国栋院士,他说的很清楚,我们做科研要做真科研,真做科研,因为我们很多成果是要推广应用到企业里面,如果我们失去了这种学术诚信,给企业所带来的损失可能就成千上亿,如果出现这种情况,给国家这么大的损失,我们自己要去反思。谢谢。

2018-01-24 12:45:04

蒋立新:

像我们从事的临床研究或者公共卫生研究,研究的结果很多时候会改写临床指南,或者变成标准临床路径的重要依据。换句话说,我们的研究结果会影响成千上万的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因为我自己也是大夫出身,如果在临床实践当中犯一个小的医疗差错,影响的可能是一个患者,但是如果我们这种大规模多中心临床研究中不实事求是,出来的结果更新了指南,改变了路径,那影响的就是非常多的患者和普通百姓的健康。我们如果不负责任,就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在这个角度上来说,大家更要不忘初心,坚持实事求是。

2018-01-24 12:49:24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我想提给王秀杰老师,现在有很多青年学者,您也是在座几位科研工作者当中最年轻的一位,我想问一下您认为现在的好多青年学者和科研人员应该如何更好的适应国家对创新的要求?

2018-01-24 12:50:54

王秀杰:

谢谢您的问题。大家应该看到十九大报告最后有一大段相当于将近一页的篇幅对青年提出了很大的期望,指出青年有担当国家才有希望。最近这段时间我也听到不止一位已退休或者接近退休的年长一点的科研人员跟我感慨,觉得我们这一代人赶上非常好的时代,国家对科研高度重视并且有充足的投入,可以放开手脚做事情。所以我们这一代青年人是非常幸运的,我们这个幸运也是建立在几代科研人员和我们国家几代人努力奋斗的基础上的,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十九大对于科技创新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我们这一代青年人来完成,所以我们作为一线的青年科研人员,可能我们要更加重视两点,一方面是练好内功,我们要更加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水平。另一方面,要把好定位。例如可做的科学问题很多,但是我们要更加注重科学问题的重要性、前沿性、引领性,把我们有限的时间和科研经费投入到对于国家科技发展和国计民生更加重要的问题上,这可能是我们平常需要注意的。

另外,现在的青年学生比我们这一代人更幸运,媒体称他们是“强国一代”,将来他们是实现中华民族强起来的执行者和见证者,也是我们未来创新的主力。青年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其实是更加重要的。从我们带学生的经历来看,现在有一些学生到了研究生阶段,会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式,就是比较容易接受指令来做事情,而很难提出自己创新性的想法。这一点可能是需要我们全社会关注的,在基础教育阶段,比如说家长和老师们不要太拘泥于分数和题海战术来束缚学生们的创造力,能够更加激励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得学生能更加适应未来中国发展的需要。谢谢。

2018-01-24 12:56:53

中新社记者:

刚才我们多次提到党的十九大,十九大对于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也提出了新的目标和新的要求,科技创新也可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我的问题是提给在座五位科学家,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您各位肩上的担子无疑也更重,对于各自领域未来的发展有什么样的畅想或者展望?谢谢。

2018-01-24 13:00:14

骆清铭:

一说到这个我就很激动。刚才我介绍了我们的工作,过去花了十多年克服了技术上一个又一个困难,把我们发展的前脑网络可视化的技术推向了市场,进行了产业化。刚才几位专家提到,我们真正要取得引领性的工作,一定要有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我跟我们学生讲,在我们团队讲,我们自己要有引领的意识,要有创新的自信。因为十年磨一剑,必须要有信心,不然这十年待不住,在观念上要转变。从整个国家来讲,对科技来讲,我认为从创新引领的角度,现在不是说能不能,而更多的是敢不敢,还有怎么去做。

对于我自己来说,未来我想做什么事情呢,过去都很难设想的,我希望花五年、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把人脑的网络和神经元怎么连接的搞清楚。能不能把这个图谱做出来,借这个机会,欢迎志同道合的朋友,国内外大家一起来做这个事情。现在我们在苏州建了成像设施,我认为是具备这个能力,但还要很多困难要克服,也算是我们的梦想。我跟我们的团队也讲,未来十年二十年我们的梦想就是做这件事情。了解清楚脑的网络结构有什么好处,从应用的角度有两方面:一是我们对于脑的疾病的机制就能够搞清楚,至少为理解脑的疾病的机制能够提供非常重要的证据。二是最近很热的人工智能,类脑的人工智能是怎么去真正从脑的机制上去得到启发,我认为将来也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这就是我的一个梦想。谢谢。

2018-01-24 13:03:52

蒋立新:

我先给骆校长得留个作业,等您把脑细胞这个问题搞清楚,赶快把心脏细胞的问题也搞清楚,因为人体最大的两个器官中枢就是脑和心。谈到畅想真的非常高兴——我讲对十九大的自己的一些体会,我在十九大召开期间,我正好在乌拉圭首都参加由世卫组织组织的全球应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专题的讨论会。正好第二天有我的大会发言,我在前一天听了十九大的报告,真的是激动万分、心潮澎湃,可能还是因为我在身处异国他乡也有一定的关系,所以我当天晚上爬起来临时加了一张幻灯片,把当时十九大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做报告的照片和人民大会堂穹顶的照片作为我的第一张幻灯片,分享给第二天大会所有与会的一百多个国家的官员和学者,特别是像我们一样做公共卫生政策和临床研究的研究者。我的最大的畅想就是我坚信我们国家在前期先进技术方面的储备,比如说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颠覆性的技术,如果能够非常快速的应用到我们的疾病诊疗和预防,就可以解决很多关键的问题。比如我们国家在这些年一直高度重视的把大医院的优质资源下沉到基层,加强基层整体的疾病防控能力,改变基层医务人员教育水平相对较差的现状。如果应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方法,把这样的技术变成产品和工具,进行临床辅助决策。即使在基层大夫不知道“为什么”的情况下,这些策略或工具也可以告诉他们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做得更好”。这样一来就意味着我们广大的基层就可以用这种先进的技术大幅度快速的提高疾病的诊疗水平。让无论是生活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还是偏远的山村,都可以通过这种大协作、技术融合、跨领域的发展给老百姓的健康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我们国家地大物博,地区差异大、疾病谱分布广,加之病人数量多。因此,我们能够创造出不同的疾病预防和诊疗的模式,而这些模式在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都可以找到类似应用环境。这样的话,我们既给国内的普通百姓提供了帮助,也能够让全球很多的民众因为我们的产品、我们的经验、我们的方案而获益。我相信我们最大的梦想一定会实现,而且我也觉得自己真的是太幸运了——我五十几岁,在这里年龄算中等偏上大,赶上这么伟大的时代,而且既是一个临床大夫又是一个临床研究者,能够亲历作为科研集团军的一员,能够亲历这个时代,亲历见证整个过程,是无比幸运的。我也相信跟大家团结起来,梦想一定会成真。谢谢。

2018-01-24 13:08:12

经济日报记者:

我注意到王昭东教授的成果已经在多家企业成功获得了推广应用。请您结合自身的经历谈一下,怎么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实践生产力?谢谢。

2018-01-24 13:10:38

王昭东:

我们实验室的特色就是注重基础研究,加强成果转化。我的导师王国栋院士带领我们,凝练出这样的创新理念,这个理念就叫做R&DES,就是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这样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我们还在做这个事情,我们在成果转化过程当中,它是一种多学科交叉,我们就提出来叫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来实现工艺、装备和产品的一体化,来推动成果的转化。

举个例子,我们和河北钢铁成立了河钢-东大产业技术研究院,我们共同在一起针对河北钢铁它各条产线的关键技术瓶颈,借用医学叫做靶向式的这种改造,这种靶向式的改造,我说一下它的原创是来源于河钢集团董事长于勇,我就借用一下,这样的改造我们能够抓住企业的痛点,抓住以后我们就能够解决实际的问题,使企业的产线用很小的投入来进行升级,升级以后产品质量得到提高,生产成本降低,企业竞争力有大幅度的提升,企业当然对我们就认可,我们成果转化就会很快的推进。这样的模式我们在鞍钢、首钢、南钢和国内好多企业都采用了,这种采用最后,我们得到最大的是两个方面,一是企业有很高的回报,企业回报以后,现在都市场经济,企业就会给我们更多的经费支持,我说一个数,2012年的时候我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一年的科研费大概是1亿,我们现在的科研费能够达到多少,3个亿,其中80%是企业给我们的。

我想再补充一点,各位记者朋友可以到首钢,可以到河钢和很多的钢铁企业,轧钢生产线上,设备的标志写着什么呢?东北大学研制。在这一点上,我们也觉得很骄傲。这种成果转化我们必须抓住企业的痛点,把企业作为实施的主体,投资的主体,真正给企业提高竞争力,做出东西来,这个成果就转化了,这是我们的体会。谢谢。

2018-01-24 13:11:03

袭艳春:

王昭东老师谈起来还是慷慨激昂,我们几位科学家还有没有想和大家分享的?

2018-01-24 13:13:22

王昭东:

十八大以来,我们觉得科技工作者迎来了又一个科技的春天。

2018-01-24 13:14:44

袭艳春:

最后王昭东老师的这句话也说出了五位科学家的心声,也说出了我们所有科技工作者的心声。今天和大家交流的时间不长,就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有从农村走出来已经成为院士的60多岁的朱日祥院士,他对中国的发展,尤其是基础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有不但自己从事研究,同时也在教书育人的骆清铭校长;有蒋院长这样很靓丽的女士,不仅自己在做研究,为国家做着贡献,还在国际上广泛开展交流合作;王昭东老师刚才已经慷慨激扬介绍了自己把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生动案例;王秀杰很年轻,又是女性。他们让我们真的看到中国科技发展的未来。今天我们请到五位科技工作者和大家来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他们既谈了感受谈了畅想,提到了初心,也表明了决心。我相信,我们国家的科技创新会一步一步很坚实地继续迈进下去,而这样的迈进步伐,离不开我们在座的科学家们和所有今天没有到场的科学家们默默无闻的、耐得住寂寞的贡献。所以,也希望媒体朋友们更多的关注他们、理解他们、支持他们。我们来一块儿关注中国的科技创新、科技发展。

今天的见面会到此结束,也再次谢谢五位科学家,也谢谢大家!

2018-01-24 13:17:04


<  1  2  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