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2018年主要任务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左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74%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5%左右,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9%左右,工业投资、工业技改投资分别增长6.5%左右和10%左右,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到18.5万元/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以上,外贸进出口稳中向好,实际使用外资保持稳定,城镇新增就业11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登记失业率分别控制在5%和4%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节能减排和大气、水环境质量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根据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紧紧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重点抓好九个方面。
(一)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的质量优势。继续抓好“三去一降一补”重点工作。着力在“破、立、降”上下功夫,严格执行环保、质量、安全等相关法规和标准,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打击非法产能。加大“僵尸企业”处置力度,健全债权债务依法清理处置机制,妥善分流安置好企业职工。因城施策,重点化解部分中小城市仍然偏高的房地产库存。稳步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进一步提高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比重,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尤其是国有企业杠杆率。认真落实降低企业成本各项政策,继续清理涉企收费,进一步降低企业用能、物流、融资等成本。围绕科技创新、富民增收、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继续推进实施一批补短板重大项目。加快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突出抓好智能制造,积极申报“中国制造2025”扬子江城市群试点。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实施“互联网+制造业”专项行动,建立服务全省、辐射全国的智能制造大数据云服务平台,创建一批示范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培育一批智能制造领军企业,提高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水平。制定实施重点产业集群培育促进计划,加快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等一批万亿级产业集群。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形成大中小微企业分工协作的产业生态体系,促进全产业链整体跃升。积极推进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促进要素向高效益、高产出、高技术、高成长性企业集聚。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强全面质量监管,打响“江苏制造”品牌。深入推动创新驱动发展。进一步配套跟进和细化实化“创新40条”“人才26条”等政策措施,加快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区域创新体系。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建好用好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等创新平台,全面启动未来网络实验实施项目,推动建设国家级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南京江北新区、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推动教育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积极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研究编制全省高技术发展计划,努力突破引领性原创成果。高质量建设“双创”示范基地,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迈上新水平。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大力培育发展新动能。密切跟踪国际产业发展的最新变化,聚焦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等领域,继续组织实施一批省级重大项目,促进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加快成长。大力推动传统产业技术升级、设备更新和绿色低碳改造,以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催生新动能。大力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实施生产性服务业“双百工程”和互联网平台经济“百千万”工程,着力做大做强现代金融、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产业,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提升发展,积极创建国家级服务经济中心和区域服务经济中心。扩大品牌消费、信息消费和服务消费,着力培育服务业新增长点。加快推进以“水韵江苏”为品牌的旅游强省建设。大力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促进基础建设军民一体,关键领域军民共建。
(二)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巩固和提升粮食产能,保障粮食安全。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大力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坚持增产导向向提质增效转变,调整优化粮食产业、畜牧业、园艺业、水产业的区域布局和产品结构,培育优势产区和县域特色产业。完善农村产业发展布局,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大农业品牌培育力度,发展规模大、质量优、效益好的名特优新农产品。实施“一村一品一店”行动计划,推动农产品网络营销加快发展。围绕推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新型服务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加快农民增收步伐。积极发展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广,加强农田水利、农机作业配套,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办好国家“双新双创”博览会和现代农业科技大会。扎实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休闲渔业、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根据不同地区和乡村的个性特色,注重保护乡村传统肌理、空间形态和传统建筑,做好重要空间、建筑和景观设计,深挖历史古韵,传承乡土文脉,形成特色风貌。加强村庄垃圾、污水等生活污染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加快农业秸秆和畜禽废弃物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加大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力度,营造优美和谐的田园风光。持续推动“四好农村路”建设,完善道路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物流配送、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完善规划体制,通盘考虑城乡发展规划编制,实行一体设计、多规合一。进一步优化镇村布局,加快重点镇和中心镇建设。健全体制机制,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加快补齐农村居民基本公共服务短板。深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农村金融等各项改革和制度创新,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才、土地、科技、资本等要素市场,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培养一批能带富、善治理的乡村治理工作带头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切实减轻基层负担。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丰富乡村文化生活,传承乡村历史文脉,留住乡愁记忆。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大力塑造淳朴文明的良好乡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