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步伐,推动绿色发展取得新进展。以生态保护优先协调推进经济发展。加快绿色发展。大力实施绿色制造工程,谋划一批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环境治理型绿色产业项目,建设清洁能源示范省。抓好三江源国家公园绿色融资改革试点,积极探索碳排放权、排污权、用能权等各类环境权益融资工具。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开展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化行动,落实工业企业能效“领跑者”制度,节能减排控制在国家规定目标以内。完善绿色制度。深化空间规划体制改革,抓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探索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落实和深化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生态环境监管、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生态补偿等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科学划定“三区三线”,推进碳汇交易试点。完成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狠抓绿色工程。推进三江源二期、环青海湖二期、天然林保护、水土保持等重点生态工程,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抓好祁连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启动祁连山生态搬迁试点,抓好国家湟水规模化林场建设试点和西宁生态森林公园建设,强化湿地保护与恢复,加大黑土滩科学治理力度。培育生态保护修复专业企业,实施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计划,新增营造林400万亩。
(五)聚焦社会主要矛盾,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落实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和清单,实施民生项目工程,促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就业增收方面,开展各类就业援助活动,做好高校毕业生、去产能分流职工、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军转安置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5%以上。深化机关企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多渠道增加技能人才、新型职业农牧民、科研人员、基层干部等群体收入。教育发展方面,优化教育布局,全面启动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和高中攻坚计划,扩大公办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资源,加强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着力解决教育资源不够不优、教育质量不高等突出问题,研究解决婴幼儿照护和儿童早期教育服务需求问题。搭建职业教育“一主五辅”政策体系,推进高校内涵式发展和产教融合。文化惠民方面,积极推进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和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建成540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向户户通升级。卫生健康方面,深入推进分级诊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健全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大包虫病等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控力度,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发展智慧医疗和健康产业,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质量,推进中藏医药传承创新,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和爱国卫生运动,筹办好第十七届省运会。社会保障方面,继续落实全民参保计划,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统筹推进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公益慈善、优抚安置,加强残疾康复服务,新建、改扩建15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50个农村老年之家,建设一批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着力构建养老、敬老、孝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住房保障方面,启动新的三年棚改计划,加大公租房保障力度,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年内改造城镇棚户区3.05万户、综合改造2万户、农牧民危旧房6万户。同时,继续推进“菜篮子”工程,抓好市场价格检查执法,确保价格平稳运行。加强地方志、参事等建设,推动实现志鉴“两全”目标,更好发挥资政作用。持续开展双拥共建,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营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完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坚持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深入推进“六同”工程、“九进”创建,建设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和教育基地,加强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支持优秀民俗产业加快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画出最大同心圆。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完善社会矛盾排查预警机制、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从源头上排除、化解、处置各类矛盾。推广“三种类型、四个层级”治理模式,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解和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深入开展法治青海、平安青海、诚信青海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坚持不懈开展“两反一防”。开展弘扬时代新风行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培育道德沃土,形成向上向善、健康和谐的文明风尚。做实做细预案,强化协同联动,有效应对地震、干旱、洪涝、雪灾、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强化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实现基层安全生产网格化全覆盖,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保证“舌尖上的安全”,筑起防控安全风险的铜墙铁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