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突出特色发展,增强县域经济实力
提振县域经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启动县域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深入开展“县域经济发力年”活动,年内五个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均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实现“广西科学发展先进县(城区)”或“进步县(城区)”零的突破。培育发展特色产业,桂平市重点发展机械制造、纺织服装等产业,做大做强旅游经济;平南县重点发展新型材料、保健食品、饲料等产业,力促建材产品向中高端升级;港北区重点发展新能源电动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推动糖纸、冶金、电力等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港南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林产品加工、富硒农产品等产业,推动羽绒产业向精深加工转型;覃塘区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家具板材、精细化工等产业,壮大港口物流业。加强县市区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创建自治区级产业园区,推动产业向园区集聚,打造县域经济新增长极。
完善基础设施。加快建设贵港至隆安高速公路、荔浦至玉林高速公路、大安至镇隆一级路、覃塘至石卡产业园一级路、桥圩至东津公路、动界至寺面公路,建成根竹至平天山公路、金田起义景区公路,开工西外环高速公路和“九路两桥”项目。大力开展“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快推进“镇镇通二级路、村村通双车道”,年内新建、改扩建农村公路350公里以上。完成贵港港总体规划修编,加快贵港电厂专用码头、保税中心码头和港区铁路建设,进一步完善江铁海联运体系。继续推进水利基础设施攻坚大会战,改善、恢复灌溉面积5万亩以上。加快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
统筹城乡建设。实施县城发展提升工程,加强桂平市、平南县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县城品位和承载力。加快特色小镇建设,把木乐镇打造成“中国休闲运动服饰小镇”,把桥圩镇打造成全国知名的“温暖小镇”,把大安镇打造成两广文化融合的民俗文化小镇,继续推进少数民族风情小镇建设。持续开展美丽贵港乡村建设,完成宜居乡村建设,启动幸福乡村活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推进“厕所革命”,建设清洁厨房,农村无公害化卫生厕所、清洁厨房普及率分别达到90%、60%。
加强服务扶持。指导各县市区做好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落实行政审批下放事项,支持县市区先行先试,放开发展、放手发展。统筹资源配置,加大财政、用地、金融和人才的支持。加强分类指导,开展“一县一策”专项扶持,促进县市区发挥优势、加快赶超。完善考核机制,强化督查考评,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形成攻坚克难有奖、干事创业光荣的鲜明导向和浓厚氛围。
(四)优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
坚持规划引领。推进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加快形成西江流域核心港口城市和新兴工业城市互动融合发展的总体规划。完成港产城融合、商贸物流、城市综合交通等10项专题研究。加快新区规划建设,推动城区向西南方向发展,拉大城市框架。把覃塘区纳入中心城区规划建设。推进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规划工作。加大控规编制工作力度,完成中心城区控规全覆盖。
完善城市设施。开展“城市发展跃升年”活动,实施城市建设“五大工程”,推进宜居城市建设,实现城市更净、更畅、更美、更亮。加强市政项目建设,完成城区至兴六高速公路一级连线道路拓宽工程、金港大道交通提升工程、解放路下穿铁路工程、高铁站前广场一期、西江大桥维修加固等项目,加快城区防洪工程、地下综合管廊一期、郁江两岸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开工建设高铁客运枢纽中心。继续实施城区道路“白改黑”工程。全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加快建设云计算中心、大数据中心、智慧政务、智慧城管、智慧消防、智慧交通、智慧市政、智慧公安等项目,推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建设“海绵城市”,整治疏通河道,改造易涝点,基本实现城区道路雨后无积水。推进公交都市建设,建设公交专用道、公交充电站和公交首末站,增加公交线路和班次。深入实施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彩化工程,提升城市品位。加快改造老城区,补齐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短板,焕发老城区活力。
强化城市管理。继续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完善微信城管平台,鼓励市民参与城市管理,使城市管理问题能够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解决。整合城市执法力量,改变城市管理“多龙治水”局面。开展市容市貌专项整治,突出解决交通拥堵、占道经营、电动车乱窜、黑车营运、车辆乱停乱放、渣土车滴撒抛漏、噪音扰民等“城市病”。保持打击“双违”高压态势,确保“双违”零增长、减存量。
(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贵港
推进绿色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粤桂(贵港)热电循环经济产业园、覃塘林业生态循环经济(核心)示范区建设,严格控制新上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项目。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
改善生态环境。坚守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控制线,推进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耕地占补平衡。抓好水生态文明建设,强化落实河长制,推行湖长制,推进水资源管理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93%以上。加强生态示范创建工作,力争港北区成功创建自治区级生态县(区),新增自治区级生态乡镇16个以上、生态村65个以上。加快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新增造林1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6.5%。
整治环境污染。打赢蓝天保卫战,持续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整治城市扬尘污染,淘汰黄标车和老旧机动车,开展工业企业全面达标排放综合整治行动,确保完成自治区下达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加强水污染防治,整治黑臭水体,确保主要江河断面水质和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改善土壤环境质量。创新环境监管执法,依法惩治环境违法行为。
(六)保障改善民生,增进群众获得感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实施教育提升新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教育现代化。年内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6所、中小学校13所、中职学校2所。加快西江教育园区建设,推进广西物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工业学院、贵港高中新校区等项目,继续引进1~2所高等院校。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学前三年毛入园率86%以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巩固率95%以上,桂平市、平南县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实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攻坚计划,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8%以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统筹发展其他各类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年内培养名校长100名、骨干教师(班主任)1000名,培训乡村教师10000名。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精准扶贫突破年”活动,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力争年内74个贫困村摘帽、8.14万贫困人口脱贫。推进产业扶贫,探索“扶贫车间”模式,促进扶贫方式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加快易地扶贫搬迁,年内易地扶贫搬迁750户以上。修建贫困村屯道路500公里以上,加强贫困村饮水安全、农网改造、贫困户危房改造等工程建设。发挥贫困村资源优势,拓宽村集体经济增收新渠道。着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实现贫困学生资助全覆盖,为贫困群众提供“先诊疗、后付费”和医疗扶贫“一站式”服务,加大科技、文化扶贫力度。注重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贫困群众脱贫斗志和决心。
扩大社会就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认真落实积极就业政策,努力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完善农民工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等平台,落实创业扶持政策,促进困难群众、返乡农民工、退役军人和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创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落实社保补贴、稳岗补贴等扶持政策,确保就业形势稳定。
强化民生保障。继续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扩大社保覆盖范围。建成市老年大学,推进市老年人养护院、养老服务园区建设。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高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开工建设棚户区改造住房8000套以上,完成水库移民新村项目35个。
建设健康贵港。加快市中心医院建设,启动市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整体搬迁,年内县乡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全面达到国家标准。支持中医、壮瑶医事业发展。做好生育保健服务。推进自治区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加快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机构建设,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加强农贸市场农产品检验,把好群众饮食用药安全每一道关口。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创建“健康贵港·运动休闲示范点”30个,积极申办国际、国家级重大体育赛事和全区青少年锦标赛。
发展文化事业。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开展节庆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讲好贵港故事,创作一批反映新时代贵港题材的文艺作品。加强贵县古墓葬群保护,规范项目建设的文物勘探、发掘工作;做好大南门城楼、南江古码头、罗泊湾漪澜塔等文物修缮保护。全力办好全国第32届“荷花展”。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不断提升意识形态工作能力水平。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开工建设贵港市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民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开展创建文明镇村(社区)工作,争创一批全国和自治区级文明村镇。
创新社会治理。完善社区治理体系,推动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创新。开展法律服务惠民工作,构建覆盖城乡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贵港,做好信访和人民调解工作;加快推进“雪亮”工程项目,完善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强化反恐维稳,依法打击和惩治黑拐枪、盗抢骗、黄赌毒等违法犯罪活动。加强诚信建设,营造诚信社会环境。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开展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坚决防范重特大事故。
统筹抓好其他工作。加大民族地区发展支持力度,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加大双拥创建工作力度,抓好军民融合发展,创建新一轮全国、全区双拥模范城。开工建设市民中心、城市党建综合服务中心。继续推进自治区卫生城市创建工作,抓好档案、统计、公积金、粮食、物价、编制、人防、地方志、地震、绩效、二轻联社、机关事务管理、对台和侨务等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文联、残联、贸促会、社科联、工商联和红十字会等群团组织作用,支持海关、海事、检验检疫、农垦、邮政、通信、消防、水文、气象、石油化工、烟草、电力、金融、盐业、船舶检验、地质勘探、无线电管理等中区直部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