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国现代化报告阐述中国健康服务的时序分析

发布时间:2018-02-26 11:52:44  |  来源: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刘芳奇  |  责任编辑:刘芳奇
关键词:中国,健康,分析,比例,变量

中国健康人力资源的时序分析

中国健康人力资源的变化趋势

中国健康人力资源指标中,3个指标为上升变量,1个指标为波动变量。1990年以来,医生比例、护士和助产士比例提高较大,社区健康工作者比例呈现波动性变化。

首先,4个健康人力资源指标变化特征。上升变量:医生比例、护士和助产士比例、医学专业毕业生比例等。波动变量:社区健康工作者比例等。

其二,中国健康人力资源不断上升。1990年以来,中国医生比例提高了34%,护士和助产士比例提高了1.4倍,医生专业毕业生比例提高了10.5倍。1990年,医学专业毕业生比例为3.75个/十万人,2013年上升到43个/十万人。

其三,1990年以来,中国社区健康工作者比例由1990年的1.06人/每千人,下降到2003年的0.66人/每千人,随后上升至2011年的0.83人/每千人。

中国健康人力资源的国际比较

首先,过程比较。以医生比例为例,1990年中国医生比例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2,2013年上升为1.33倍,但与美国、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仍较低。

其次,前沿比较。2014年中国医生比例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仍低于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护士和助产士比例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健康基础设施的时序分析

中国健康基础设施的变化趋势

健康基础设施选择医院密度、公立医院密度、床位比例3个指标,其中,2个指标为上升变量,1个指标为下降变量。

首先,3个健康基础设施指标变化特征。上升变量:床位比例、医院密度。下降变量:公立医院密度。

其次,中国医疗机构数量不断增加。1965年中国医院密度7.35个/百万人,2014年中国医院密度达到18.91个/百万人,提高了1.57倍,公立医院密度则呈下降趋势。

其三,每千人拥有的医疗床位数不断增加。1965年为1.4个/千人,2014年则达到4.8个/千人。2014年床位比例是1965年床位比例的2.45倍。

其四,每百万人拥有的公立医院数量不断下降。公立医院密度则由2005年的11.84个/百万人,下降到2014年的9.73个/百万人。

中国健康基础设施的国际比较

首先,过程比较。以床位比例为例,1970年,中国床位比例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8%,2010年中国床位比例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2014年,中国床位比例高于美国和英国,但低于德国、日本等国家。床位比例指标为转折变量,先上升后下降。

其次,前沿比较。2014年中国医院密度和公立医院密度高于美国,但低于德国和日本;中国床位比例高于美国和英国,但低于德国和日本。

据悉,《中国现代化报告2017》是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及其团队完成的第16部年度报告,是“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  1  2  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