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

发布时间: 2015-04-13 15:40:07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国家海洋局  |  责任编辑: 杨霄霄
关键词: 2014年 中国 海洋环境 公报

  5.1.3 重点岸段海岸侵蚀状况

 

    我国砂质和粉砂淤泥质海岸侵蚀依然严重,局部岸段侵蚀程度加大。与上年相比,辽宁绥中和广东雷州市赤坎村岸段侵蚀速度增加。辽宁盖州岸段侵蚀范围减少,侵蚀速度减慢;江苏振东河闸至射阳河口和上海崇明东滩粉砂淤泥质岸段侵蚀速度减慢。

 

2014年重点岸段海岸侵蚀监测结果

重点岸段

侵蚀海岸

类型

监测海岸长度

(公里)

侵蚀海岸长度

(公里)

最大侵蚀速度

(米/年)

平均侵蚀速度

(米/年)

绥       中

砂质

112.5

34.9

3.4

2.5

盖州

砂质

12.8

5.5

1.6

1.4

龙口至烟台

砂质

246.7

6.8

6.0

2.8

振东河闸至射阳河口

粉砂淤泥质

61.6

35.3

160.0

14.1

崇明东滩南侧

粉砂淤泥质

48.0

2.9

22.0

4.4

雷州市赤坎村

砂质

0.8

0.8

12.0

5.0

海口市镇海村

砂质

1.4

0.9

10.0

5.0

海口市南渡江

砂质

10.7

10.5

8.3

3.9

 

 

    5.2 重大海洋污染事件的环境影响

 

    5.2.1 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

 

    2011年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海域海洋环境质量、浮游生物群落继续处于恢复中,但其生态环境影响依然存在。海水中石油类含量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个别站位石油类含量超第三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鱼类体内石油烃含量基本与事故前水平持平,甲壳类生物体内石油烃含量略高于事故前水平。浮游生物多样性指数、浮游动物幼虫幼体密度基本与事故前水平持平,但鱼卵仔鱼数量仍未得到恢复。

 

    5.2.2 大连新港“7·16”油污染事件

 

    2010年大连新港“7·16”油污染事发海域环境状况继续呈改善态势。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在正常状态波动;潮间带生物群落基本恢复,受损的白脊藤壶、长牡蛎、短滨螺、菲律宾蛤仔和缘管浒苔、孔石莼等原有优势种群已恢复到正常水平。受油污染事件影响的海水浴场和海洋保护区环境均恢复正常。但周边海域个别站位沉积物中石油类含量仍超第三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5.2.3 福岛核泄漏事故的海洋环境影响

 

    2011年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依然影响福岛以东及东南方向的西太平洋海域,放射性污染范围进一步扩大,海水、海洋生物仍受到核泄漏事故的显著影响。

 

    2014年5月,日本以东的西太平洋监测海域仍普遍检出人工放射性核素铯-137和铯-134,其中38%的海水样品中铯-137活度明显超出背景水平,27%的海水样品中检出了核事故特征核素铯-134。铯-137的检出深度进一步增加至2 000米,核事故放射性污染进一步向深层迁移。

 

    日本以东监测海域海洋生物依然受到核事故放射性污染的影响。鱿鱼(巴特柔鱼)样品中仍然检出核事故特征核素银-110m和铯-134,且铯-134、铯-137和银-110m的平均活度较2013年10月均明显升高。

 

鱿鱼中铯-137和铯-134平均活度(贝克/千克

 

   上一页   17   18   19   20   21   2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