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星空 脚踏实地——走近嫦娥四号探月工程团队

发布时间:2019-02-01 16:25:3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吴琼静  |  责任编辑:王虔
关键词:嫦娥,嫦娥一号,探月工程,张熇,起源演化

嫦娥四号探测器系统项目执行总监张熇接受记者采访(摄影:魏尧)

中国网 2月1日讯(记者吴琼静)1月3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 卡门撞击坑内,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这也意味着中国成为世界上首个在月背实施软着陆的国家。“嫦娥”飞九天,“玉兔”游广寒,这不仅是每一位中国人为之鼓舞和骄傲的时刻,也是全人类千百年来探月梦想征程中的里程碑。

那么,人类航天史上壮丽的这一笔如何书写而成?其中蕴含哪些重大的科学技术意义?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中国网记者团队近日走进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专访了包括嫦娥四号探测器系统项目执行总监张熇、探测器系统着陆器总体设计师李飞、以及巡视器(玉兔)总体副主任设计师温博在内的嫦娥四号工程团队,请他们来揭开嫦娥四号的神秘面纱。

嫦娥四号首次实现月背着陆意义非凡

“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在月球背面着陆成功的那一刻,新华社记者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现场抓拍到了两张照片,画面上那位喜极而泣的女工程师,就是嫦娥四号探测器系统项目执行总监张熇。项目执行总监的角色,是介于项目最高负责人总师和副总师之间的层级,负责日常技术管理的工作。张熇给大家的第一印象是优雅干练、随和开朗。她告诉记者,探月工程从2004年嫦娥一号立项,至今已有15年了,仅嫦娥四号项目就有上万人参与其中,耗时近四年。“当天非常顺利地着陆在月球背面,整个项目成功了,嫦娥四号探测器系统总师叶培建院士走过来拍拍我,说‘辛苦了,不容易’。这四年里,大家共同战斗是很不容易的,我本人也是百感交集,所以当时就流泪了。”在回忆这张照片的拍摄瞬间时,张熇依然难掩语气的激动。

从1958年至今,人类历史上已经有110多次的月球探测,但着陆探测却只有大概不到20次,而且还都是着陆在月球正面。为什么月背着陆是第一次?张熇告诉记者,主要原因在于月背着陆技术难度太大。

首先是通讯问题。背面看不到地球,必须通过中继的方式,即把着陆器和探测器中继到轨道上的一颗卫星,再将其传回地球,对中继技术是一个考验。本次嫦娥四号通过成功发射一颗名为“鹊桥”的中继卫星,才成功实现了中继通讯;其次 , 月背的地形非常崎岖,几乎全是坑,给着陆带来很大的困难。美国、苏联早期的着陆技术,都是“盲降”,即往下冲,撞到哪儿算哪儿。这种方式在月球正面或许可行,但由于月背实在太多坑、太崎岖,盲降很容易撞翻或者撞毁,导致前功尽弃。因此,本次的着陆器实现了非常智能的“避障”式降落,即到达离月背表面一定高度后,它可以自主探测、自主平移和调整下降的速度和地点,如同一位机敏的轻功高手,避开各种障碍,优雅轻巧地着陆。

这些努力的意义和价值非凡。张熇告诉记者,月球背面比正面要古老几亿年,研究背面的月壤、地形地貌,对研究月球的起源演化有着重大的科学意义;此外,因为月球背面挡住了地球的辐射干扰,所以月球背面是做低频射电天文观测的理想场所。

那么,我们究竟能探得月球的哪些秘密?张熇表示,“目前各项数据都在持续观测和采集中,科学家会通过大量的反演、测算来得出结论,揭开月球更多的秘密,满足人类对宇宙的好奇和探索。”

1   2   3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