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5-10年的青藏高原科考,都考察些什么?

发布时间:2017-11-18 14:37:07  |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  作者:薛文献 王沁鸥 黄兴等  |  责任编辑:王振红
关键词:青藏高原,科考

  科考要为生态保护支招

  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多次强调:“要把环境建设作为发展中的底线、生命线和高压线,保护好雪域高原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保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构建起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目前,西藏禁止开发和限制开发区域面积超过8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区国土面积的70%,约占全国国家禁止开发和限制开发区域面积的20%。

  然而近年来,由气候变化所引发的一系列环境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在长时段中对“第三极”的影响,仍然有待专家用一线科考获取的数据和后续的系列研究进行评估。这些工作也将关系到未来究竟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持续保护好“第三极”生态。

  在今年的科考中,湖泊研究人员在几个有代表性的湖泊中采集沉积物岩芯,以便开展百年及万年尺度古环境变化研究。“这将揭示研究区域近百年来气候变化的特征、规律及其控制因素,有助于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中科院副研究员王君波说。他以负责人的身份,参与了江湖源与河湖源两次考察中湖泊考察的工作。

  而作为雅鲁藏布江、狮泉河、塔里木河等河流的发源地,“亚洲水塔”中冰川的最新变化也需要得到科学的应对。2016年7月和9月,阿里阿汝地区先后发生两次冰崩事件。冰崩在过去是否发生过?如果是,发生时的气候环境条件是什么?这些问题,有待参与河湖源考察的冰川研究者们做出科学的解答。

  在近半月的艰苦努力下,“河湖源”冰川与环境变化考察队成功钻取了阿汝冰川冰芯和阿汝错湖芯。

  “我们在阿汝冰川海拔6150米处,钻取了一根55米长的透底冰芯;同时在给这个冰川补给的阿汝错,钻取了两根湖芯,长度分别为9.2米和8.2米。通过对冰芯和湖芯的研究,可以看出这一地区过去几百年的气候环境变化,为冰崩现象的研究提供新线索。”“河湖源”冰川与环境变化考察队队长、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邬光剑说。

  而在不断变化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类活动在什么限度内,才能既保证人的合理需求,又能与野生动植物和谐共生,维持高原生态可持续发展?

  这是一个至今没有最终定论的问题。李欣海在考察中发现,色林错周围正在设立一圈围栏,建设者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湖泊周边不受人类和家畜的侵扰,但这也带来了新的问题:野生动物的活动,是否也因此受到影响?

  同样出于保护生态的初衷,农牧民与专家有时会对同一项举措评价不一。除了色林错,羌塘草原的一些牧场周围也竖起了围栏。岗尼乡的牧民说,围起来的都是冬季牧场,这是为了给牲畜留足口粮,防止家养的牛羊在冬天跑到草原上,与野生动物抢食。

  对此,李欣海持保留态度:“为保护草场和色林错湖泊而设立的围栏,可能会阻断藏羚羊、藏原羚和藏野驴的奔跑线路。毕竟,游荡和迁徙是它们的生活方式。”

  这些问题,仍需要通过科学研究给出答案。正如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姚檀栋所说:“青藏高原科考工作,必须为青藏高原的战略定位提供有效的科技服务与支撑,为确保西藏生态环境良好做出贡献。”(记者 薛文献 王沁鸥 黄兴 王军 张熠柠  刊于《瞭望》2017年第46期)

<  1  2  3  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