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刻下他们成长的年轮

发布时间: 2016-07-14 10:11:09  |  来源: 新华社  |  作者: 吴晓凌 何雨欣 等  |  责任编辑: 王虔
关键词: 干湿交替,洪水淹没,90后,堤坝,50后

大雨落江淮,浊浪滔天。在灾区采访,节奏像洪水激流般紧张。可就在不经意间,记者常常被一些平凡的故事打动。故事里的主人公们年龄不同,角色有别,处境各异,却因直面艰险而展现了共同的精神气质。与他们相处,总让人内心多出一分勇气和温暖。洪水再大,终会退去。然而,因坚守、抗争、搏斗而生的精神烙印,却会长久刻在每个人的生命中,刻在民族的集体记忆里,恰如一棵不断成长的大树上穿越岁月的那一圈又一圈年轮。(本组稿件文字记者:吴晓凌、何雨欣、陈尚营、詹婷婷、杨玉华、肖磊涛、林晖、吴锺昊、陆华东、朱国亮、周畅、张紫赟、朱青、汪奥娜)

张雯雅5岁,特别爱笑。在安徽桐城孔城初中的安置点里,她结交了新朋友,起初的恐惧和失落已经被笑脸所代替。一棵树萌芽,第一轮年轮,来自感受世界第一次干湿交替、寒暑变迁。这个夏日,孩子们有了人生第一次有关洪灾的记忆:看不懂爸爸妈妈的焦虑,而安置点里的新朋友都很有趣。也许,直到多年之后,成年的他们再次触摸人生起步的年轮时,会真正读懂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面对天灾的态度:无论多么艰难凶险,始终顽强坚守。

上图:7月7日,安徽省桐城市孔城镇孔城初中受灾群众安置点“10后”的张雯雅面对记者镜头露出了笑容。新华社记者 吴晓凌摄下图:7月6日,江苏无锡宜兴官林镇,3岁的王天赐在当地安置点之一官林镇中心小学教室里和家长玩耍。新华社记者 李响 摄

也许以“叛逆”和“自我”为标志,可是在15岁的叶淑婉身上,记者看到的却是“投入”。洪灾来了,听说自己所在的安徽省宣城市第十二中学成为临时救灾安置点,她立即报名返校,充当志愿者。扛米袋、搬箱子、给受灾群众跑腿……这些在家里很少干的重活,如今她却习以为常。饿了啃口饼,累了坐地上歇口气,只要看到安置点大爷大妈们安心,她就感到无比的快乐。叶淑婉说,尽管自己年龄小,能力有限,但希望通过自己的付出,为受灾群众多做点事情,而自己得到的是心灵的洗礼。

7月10日,“00后”15岁的叶淑婉在水灾发生后第一时间来到安徽省宣城市第十二中学成为了一名志愿者,协助救灾人员收发食品及物资(拼版图片)。新华社记者刘军喜 摄

1   2   3   4   5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