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远离城市,深处大山,对于岩腊乡的孩子们来说,足球这个世界第一运动是无比陌生的,直到年轻的体育老师曾一鸣的到来。
为了打发在大山里的无聊时光,让自己过得更有意义,受过专业训练,挚爱足球的曾一鸣决定在全校选拔十多名身体素质最好的学生,组建一支球队,教授他们踢球。
球队的组建并不容易,首先是来自家长的反对。
大多数农村孩子,都是家里的重要劳动力。比如小队员陈应海,每天回家后还要割猪草、捡牛粪、喂猪,干完两个多小时的农活之后,还要写作业,温习功课。
家长担心,入选球队之后,每天下午一个小时的训练会影响到农活。此外,文化课老师也担心学生会因为踢球而耽误学习。
尽管不懂足球,但是校长熊国友还是被曾一鸣的执着打动了:踢球能强身健体,锻炼培养学生的执行力和团队意识,如果有学生因为踢球而耽误农活和学习,由我负责。
打遍周边乡镇无敌手
有了校长的支持,球队很快组建起来。
没有专业球场,就在操场的水泥地上训练;没有球门,就用书包堆砌出两个。
这些朴实的农村孩子很快就爱上了足球。为了尽量全面兼顾,不给曾一鸣增加压力,有的孩子甚至一边放牛一边练球。孩子们的成绩和农活都没有耽误,球队里的队员都是全校成绩拔尖的学生。
球队过半的队员都是留守儿童,只有过年才能和父母团聚,平时性格大多较为孤僻。熊国友发现,因为踢球,孩子们比以前更加开朗、听话、团结。
很快,这支球队就有模有样了。打遍周边乡镇学校均无敌手,时常以6比0、7比0的大比分获胜。
外面的世界
2014年8月的一天,校长熊国友在网上看到了一则信息:“谁是球王”中国足球民间争霸赛贵州赛区启动。几乎没有报名门槛,完全面向草根阶层。
“让娃娃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熊国友决定报名参赛,孩子们得知将去省城比赛的消息后欢呼雀跃,但很快却又陷入沉寂。对于他们来说,从岩腊乡到省城贵阳之间的距离,不只是四个小时的车程。
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装备问题。一直以来,孩子们都是穿着破旧的校服,甚至光着膀子踢球,组委会要求参赛队必须有统一的队服、球袜、护腿板等装备。
购置这些装备,就要花近两千块钱。大头还在后面,来回的路费、住宿费、伙食费……近万元的费用,几乎让这次贵阳之行搁浅。熊国友决定从学校本已捉襟见肘的资金中抽出一部分,自己和几位老师再凑一凑。
没得冠军小队员哭泣
穿着崭新的球衣,在全校师生的欢送下,孩子们坐上学校包下的一辆中巴车,踏上了前往省城的旅途。
“天呐,他们太高了!”开幕式列队仪式上,站在自小吃着各种营养品长大,明显高出自己一头的同龄球队中间,三股水小学足球队的队员们显得格外醒目。
比赛中,由于对场地的不适应,加上孩子们最初有些怯弱,有几个孩子刚上场时脚都一直在发抖,于是很快就丢了一个球。
随着比赛节奏加快,孩子们发现,对手的体力明显不足。因为就算不踢球,他们也要常年翻山越岭来上学,平时还要干农活,在体能上具备先天优势,很快就掌控了场上局面。
遗憾的是,由于缺少大赛经验,面对看台上满满的观众,孩子们心理素质不佳,最终以0比1小负。这样的比分,在攻防转换快速的五人制足球中是较为罕见的。
小队员涂秀勇哭着说:“如果把场地换成平时踢的水泥地,没有那么多观众,这场球肯定能拿下。”
孩子们想要一个球场
2014年底,校园足球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全民足球的大环境下,曾一鸣作为特殊人才,被抽调到安顺市里搞校园足球。三年的耕耘,也算有了收获。
曾一鸣走后,球队就移交给了女体育老师余太英。
说她是体育老师,并不完全准确。这个足球专业毕业的85后女孩,除了体育课之外,还身兼着英语、数学等课程,在曾一鸣走后,她又多了足球队教练这一身份。
“你们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岩腊乡的形象。”尽管没有城里孩子专业的足球装备,没有各种功能性饮料和补品,但这些淳朴的山里娃每次出去比赛,都表现得不卑不亢,十分自信。
在安顺踢校园联赛期间,每次赛后,孩子们都不会立即离开,而是自发地把球场上其他球队扔的垃圾全部拾取干净。
事后,主办方特地写了一封感谢信,号召全区学校学习三股水小学足球队的作风。
孩子们最大的希望,就是能把学校里的一块空地开辟成专用的五人制足球场,这样就不会再因为在水泥地踢球而受伤。
然而,花钱修建一座球场,对这个这个省级一类贫困乡的学校来说并不现实。
他们正酝酿着一个大胆的计划:通过写信,希望能得相关部门的帮助,修建一座球场,实在不行,就用自己的锄头,刨出一个球场来。
图/杨兴波 文/李易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