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敬伟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产油国的“内战”可能驱离欧佩克(OPEC)之前达成的口头减产协议。
对此,高盛在10月31日的报告中称,欧佩克实现产量配额缺乏进展以及产油国之间分歧日益严重,暗示着11月30日维也纳会议达成协议的可能性下降。高盛分析员在报告中强调,“如果OPEC无法达成令人信服的协议,支撑油价的基本面则被削弱,油价将跌至40美元/桶。
虽是一家之言,但却相当客观。在2014年6月全球油价出现跌跌不休之势后,OPEC、非OPEC的传统产油国和以页岩油新技术产油国,主要是美国的市场战就拉开了帷幕。以沙特为首的OPEC国家,携着以往价格战的“任性”,不惜和页岩油开展不减产的价格对碰战。从一百多美元每桶的价格高位到二、三十美元的价格,这场产油国的“内战”,导致传统产油国多败俱伤。可以说,OPEC国家和非OPEC的传统产油国,被价格战搞得伤痕累累、遍体鳞伤。美国虽有页岩油井封井,但以低成本的优势站稳了市场脚跟。
从2014年6月到今年的杭州G20峰会,再到今年OPEC的阿尔及利亚会议,OPEC内部以及OPEC和俄罗斯等产油国,开始就限产进行协商,并达成了口头共识。这些产油国,经历了两年多市场的梦魇,才懂得了抱团取暖提振原油市场价格的意义。尽管如此,口头协议要变成文字协议,最终再落实到市场上,还有漫长的距离。10月29日的OPEC维也纳会议,OPEC内部又遭遇到了来自两伊(伊朗、伊拉克)要求豁免的提议。OPEC内部难达共识,其他产油国自然也会有各自的利益诉求。两天磋商之后,维也纳会议在限产方面在此“放鸽子”。产油国将于本月25-26日再次磋商。协议成空,油市迅速做出反应,亚市早盘,美国WTI油价盘中跌至一个月新低。
正如高盛所预测的,月底的磋商会议未必一定能达成共识。归根结底,还是产油国内部的利益诉求不一致所致。沙特、俄罗斯等虽然一个是OPEC国家,一个不属于OPEC,但两年多的价格战,已经让其苦不堪言。沙特是个靠油吃饭的国家,虽然抵抗低油价压力的能力较强。但本次价格战,和以往不同,沙特面对的不是其他的产油国,而是用新技术低成本作为利器的美国。在页岩油的低价冲击下,沙特的不减产最终证明只是“口水”。加之节能减排和利用清洁能源成为全球共识,后危机时代的阴霾难消,又使包括原油价格在内的大宗商品价格低迷。不限产带来的原油过剩,使原油价格只能在低位徘徊。
沙特的王位继承,也引发了这个王国的基础不稳。低油价带来的财政赤字,必然会引发政治层面的波动。作为OPEC高调不减产的宣示者,最后反而骑虎难下。
俄罗斯则遭遇乌克兰地缘政治危机和叙利亚内战两场“外患”,导致俄罗斯和西方世界的关系恶化。美国和欧洲对俄罗斯的数轮经济制裁,使俄罗斯经济陷入困境。石油价格的低迷,则使俄罗斯财政雪上加霜,并导致卢布贬值和金融危机。不过,由于俄罗斯在过去二十多年经历了数次金融危机,这个国家的忍耐力相比沙特要强多了。
同样的糟糕处境还有委内瑞拉和巴西。前者经济几近崩盘,马杜罗总统正遭遇弹劾危机。巴西的罗塞夫总统已经被赶下台。这两国政治动荡,虽然不是原油价格低迷惹得祸,但是没有高油价的滋润,这两国财政赤字加大引发政治动荡却是不争事实。
作为OPEC成员,两伊--伊朗和伊拉克也有自己的想法。伊朗经受多年的禁运制裁,当前的原油价格低迷有利于其夺回失去的市场。伊拉克因为连年战乱也丧失了原油的市场份额,对于限产积极性也不高。这正是两伊要求限产豁免权的主因。但是OPEC的价格战,本身就是产油国基于自身利益的“内战”。产油国会给予两伊豁免权吗?
不可能。OPEC只是产油国的利益组合--当然也包括其他产油国。但是本轮油市的低迷,却是产油国内讧造成的。在此情势下,产油国不可能给少数产油国背书。何况,沙特和伊朗两个中东产油国还存在着宗教矛盾和地缘政治的冲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