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
沈夏珠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以及此后的历届党中央都十分重视党和人民的文艺事业发展,因为文艺事业直接关系到党和人民的精神生活、精神面貌、精神状态,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重要精神源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要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因为没有繁荣的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就没有繁荣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就无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正是基于上述重要性,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纵观中国及世界文艺事业的发展成果,遵循文艺工作的内在规律,系统阐述了人民性、民族性、纯洁性、创新性等社会主义文艺工作的基本原则,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社会主义文艺观的重大理论创新,为我国当前文艺工作点明了问题、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提供了精神动力、指导思想与行动指南。
一、 人民性: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在历史中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文艺工作者对“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三个根本问题的回答。社会主义文艺必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社会主义文艺必然是人民文艺,这是一切马克思主义者关于社会主义文艺工作的基本观点。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文艺工作的根本方向,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基本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在工作实践中务必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人民的精神需要时刻存在、时刻发展,文艺以满足人民的精神需要而存在、发展,这是文艺的价值所在,脱离人民需要的文艺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正因为如此,文艺工作者要身入人民、心入人民、情入人民,发自内心地热爱人民、服务人民,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主体,以描写人民的生活、反映人民的心声、表达人民的愿望为己任,才能创作出为人民所喜爱的作品,也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传得开、留得住,才能感动人、化育人。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离开了人民,文艺就是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必然会枯竭、衰朽,只有坚持人民性的文艺作品,才会源流永续、枝繁叶茂。
二、 民族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艺创作的血脉。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人民总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创造历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从事创作的重要历史条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位一体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牢固树立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义。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树立文化自信,就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满自信,不能盲目崇洋、从洋,在文艺创作中,在手段、形式、内容、思想等各个方面坚持文化自信,保持中华文化的主体性。
社会主义文艺,必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必然要弘扬中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内核,“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它包含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因此,爱国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精神的根本内容,必然成为文艺创作的精神血脉,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必然包含对以爱国主义为特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惟其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特别指出,“我们当代文艺更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三、纯洁性: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创造历史是一门崇高的事业,因此历史创造者需要有纯洁而强大的灵魂。社会主义文艺工作是一项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工程师,他们必须保持自身灵魂的纯洁性、保持创作动机的纯洁性。马克思认为“作家当然必须挣钱才能生活,写作,但是他决不应该为了挣钱而生活,写作”,也就是说,文艺创作动机必须保持纯洁性、纯粹性、非功利性。“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因此,文艺创作要始终将社会效益摆在第一位,经济效益摆在第二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当两个效益、两种价值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市场价值要服从社会价值。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当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时,却有一部分人“价值观缺失,观念没有善恶,行为没有底线”,“不问是非,不知美丑,不辨香臭”,这些人不再崇尚“真善美”而是践行“假丑恶”,没有国家观念、集体观念和家庭观念,什么话都敢说、什么事都敢做,无视道德底线、党纪底线、法律底线,因个人的沉沦而给家庭生活带来不幸、给社会带来危害、给党和人民事业带来损失。这就需要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出大量具有感染力、传播正能量的作品,净化社会空气,陶冶人们情操,“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惟其如此,才能在法律管制、道德约束之外,在人们的内心深处筑牢篱栏,建构起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灵秩序。
四、创新性:创新是文艺工作的生命。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而且人民总是通过创新来创造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文艺创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同创新能力不足很有关系。”当今时代,是一个蓬勃发展的时代,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丰富多彩,广阔的社会图景为文艺创作提供了极其丰富、极其生动的素材,大量新鲜事物值得文学家去描述、值得艺术家去呈现。这是一个非凡的时代,是一个需要产生而且一定能够产生非凡文艺作品的时代,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积极提高自己的能力素养,深入群众生活,抓住历史机遇,创作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伟大作品。
文艺作为一种立基于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必然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在这个科技迅速发展、知识信息大爆炸的年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生产方式与交往方式日新月异、不断变化,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对文艺形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从而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在文艺领域产生了一大批新型创作主体、运营机构,极大地丰富了国内和国际文艺市场、大大地释放了社会潜在的文艺创新能力,形成激烈的竞争格局,从而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创新要求,文艺工作必须适应这一新形势,不断在手段、形式、内容与思想方面进行创新,切实提高创作、表演、传播与研究的效率、效力和效益。在活跃、激烈的国内外文化市场竞争中,唯有创新,才能生存;唯有生存,才能长存,以至于不朽。
总而言之,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不可怠忽的重要责任;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坚持文艺事业的社会主义方向,是党和人民不可言败的战事。确保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社会主义文艺观对文艺工作的指导,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前提条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广大文艺工作者务必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上的讲话精神,切实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文件精神,坚持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在文艺创作中坚持人民性、民族性、纯洁性、创新性原则,适应新时代、新形势,勇担使命、不辱使命,创作出令党和人民满意的文艺作品,创作出无愧于民族、无愧于时代的文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