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关键在后台

发布时间: 2016-09-18 09:24:35  |  来源: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谭浩俊  |  责任编辑: 方青
关键词: 政务服务,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模式,服务成本,服务模式

谭浩俊中国网时事评论员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9月1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以深化政府自身改革更大程度利企便民。会议指出,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是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关键之举,有利于提高政府效率和透明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变“群众跑腿”为“信息跑路”、变“企业四处找”为“部门协同办”。

一个是效率,一个是收费,一直是政府机关为企业和群众所诟病的两大关键问题。这两大方面的问题,对企业和居民的影响,就是效益和成本。前者由于办事效率过低,程序极其复杂,导致企业和居民无法在预想的时间范围内完成项目申报、企业申办、证照申领等方面的问题,导致项目见效时间拖后,甚至会丢失市场、影响企业和居民的创业热情;后者则是直接增加企业和居民的负担,加重企业和居民建项目、办企业的资金压力,有的甚至直接把企业、居民创业、办企、投项目的信心压垮。

也正因为如此,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减少各种制度性交易成本,就成为能否激活居民创业创新动力的关键。“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操作模式,显然是互联网时代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服务效率提升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也是最能体现政府职能有无转变、服务意识有无增强的标志之一。前提是,必须适应互联网时代的需要,满足互联网时代的特征,而不是简单地将现实生活中的操作方式搬到互联网上,形成互联网模式的低效率服务。

要知道,互联网只是一种操作方式、运行方式,互联网能否改变政务服务的运行效率,关键还在于人,在于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对待企业和群众的感情,在为企业和群众服务方面的意识。如果人的观念不能转变,服务意识不能确立,就算互联网再先进、再有效率,也与服务无关。其中,后台服务是关键。

我们注意到,进入“互联网+政务服务”系统,都是各个政府职能部门确定的项目,凡确定到“互联网+政务服务”系统的项目,一般情况下都效率比较高,企业和群众的满意度也不错。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项目并没有进入到“互联网+政务服务”系统,有的则名义上进入,实际仍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后台操作。这样一来,问题就出现了。一方面,“互联网+政务服务”系统在给这些部门的服务情况贴金,一方面,未进入“互联网+政务服务”系统的项目,或名义上进入的项目,仍然延续过去那种低效率的服务模式,且各种收费只增不减。如此一来,“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反而变成了少数政府职能部门、执法部门掩盖问题的工具。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如何厘清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办事项目、办事程序、办事方法、办事手段,将能够纳入到“互联网+政务服务”系统的全部纳入,不能纳入的也要按“互联网+政务服务”的要求和程序去做,有效地提高服务效率、降低服务成本,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发挥“互联网+政务服务”系统的作用,并推动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整体效率的提高、收费的减少,有效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益。

不仅如此,涉及多个部门共同办理的行政审批项目,能否通过“互联网+政务服务”系统的建立,能够变“流水办理”为“平行办理”的,也尽可能予以调整,减少“流水办理”带来的效率不高、时间拉长问题。因为,目前的行政审批事项,绝大多数都是按照“流水办理”的方式进行的。实际情况是,很多都可以实行“平行办理”,可以多个部门协同进行。关键就在于,这些权力部门是否可以放弃“前置意识”、“权力意识”,真真实实地为企业和居民办实事、办好事。

而要做这一点,信息共享是最为关键的方面。目前,多数职能部门的信息,都没有实现共享,没有能够按照“互联网+政务服务”系统的要求,进入到统一的信息库,而是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独立系统,且都是一层一级地联网。也就是说,要想实现信息共享,必须从上到下集中布置,而不能仅仅依靠下面来推进。殊不知,信息分散在各个部门,不仅行政办事效率大大降低,资源浪费现象也十分严重,必须予以纠正。

也正因为如此,如何在后台优化程序,减少环节,提高效率,将直接决定“互联网+政务服务”系统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决定“互联网+政务服务”能否有效发挥作用,能否成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强大推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