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空间,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我国将开展全国土壤普查,此次勘察土壤“家底”对我国生态领域发展有哪些意义?土壤健康与“双碳”目标又有哪些联系?科学家精神和品质科研又会在我国的科技发展领域产生怎样的动力?针对这些问题,《闳议》节目专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朱永官。
中国网:今年我国将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利用4年时间全面查清农用地土壤质量家底,作为环境土壤学领域的专家,您期待此次普查取得什么成果?
朱永官:大家知道土壤是地球的皮肤。我国上一次土壤普查大概是在40多年前了。近些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业等各方面快速发展,土壤质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这是一次全面地对农田土壤进行一次“体检”。就像人每年要体检,过一段时间我们的土壤也要体检。通过这一次土壤的体检我们也希望明白,目前中国土壤质量怎么样,它的健康状况如何,它的污染情况怎么样,会不会影响到我们未来粮食的安全,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等等。所以应该说这是我们国家保障粮食安全和环境安全两个问题很重要的一个抓手。
黑土地就像是我们耕地当中的大熊猫,土壤资源是十分重要的,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样一次普查能够明确目前的状况以及未来保护的一些重点。
中国网:对于即将开展的土壤普查,您有哪些建议?
朱永官:我们过去对土壤的物理学和化学性质比较关注,也是传统的一些指标。我想这一次的土壤普查,我们不仅要关注常规的物理学和化学指标。土壤是有生命的,它里面有数以亿计的生命,使土壤发挥作用的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里面有一些微生物,还有一些动物,还包括植物的根系。所以我们下一轮的土壤普查也会更加重视土壤的生物学性质,也就是说更能体现它的生命价值的一些过程、指标,更加全面地诊断土壤健康的状况。就像我们人体检一样,既要有物理的指标——身高、体重等等,还要有化学的指标——血液的成分等等。还要有更重要的一些生物学的指标,这样才能够更加全面地给我们的土壤质量、土壤健康进行把脉,提出土壤可持续利用的一些方案、措施、路径等等。
中国网:我国正在向完成“双碳”目标迈进。从您的研究角度出发,您认为在此进程中,需要注重哪些问题呢?
朱永官:因为我是搞土壤研究的,其实大家也知道,土壤中锁定的碳大概是大气中的三倍,所以土壤的碳固定是全球碳平衡的稳压器之一。所以我们讲,在实行“双碳”计划当中应该多端发力,包括要更加高效地利用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同时要加强生态系统的固碳。生态系统的固碳更重要的就是包括土壤的固碳能力,而土壤的固碳不仅仅是减缓气侯变化,本身对提高土壤的健康、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都是一个多赢的过程。所以我们相信“双碳”计划的实施,也是土壤研究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也是推进生态安全、环境安全、粮食安全等这样一些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的抓手。
中国网:近年来您一直强调“品质科研”,同时也在培养很多青年科研人员。在实践中,您认为应该如何加强大学生和青年科研人员的“品质科研”与创新思维呢?
朱永官:我感觉到我们国家的科技正像我国其他各个方面的发展一样,从一个科技大国走向一个科技强国。科技强国关键体现在我们的科学研究能不能站在世界的制高点,能不能真正实现更多的0到1的创新,所以我认为我们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发展的快速阶段。在培养年轻人的时候,就要注重年轻人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注重他们对已有科研的挑战和批判精神,只有通过独立思考以及对现有科学范式的突破,才能真正从我们过去以跟踪为主,到现在逐渐并跑,最后我们有很大一块内容是要领跑的。也就是我们过去是跟着人家唱歌,现在可能大家一起唱,未来我们还要作曲作词,我们还要作领唱、作指挥,真正让中国科研的成果成为世界知识宝库很重要的一个贡献力量。
这就要特别重视品质。科研历来就是求真务实,就是要创新。当然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首先要学会跟踪,学会通过跟人家的合作不断完善我们的研究体系,改进我们的创新文化,最终希望真正在许多方面能够引领,能够站在制高点。就像登山一样,我们在登山过程中是很辛苦的,特别是当登山很累的时候,如果我们再坚持一下,可能顶点很快就能够到达。我们现在也是在这样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所以必须坚持这样的观点,引领研究创新的方向,我们也是一直推动对年轻人的培养。
中国网:您能不能谈一些在国外感受的品质科研,以及跟现在我们倡导的科学家精神的关系?
朱永官:因为我是90年代初出国的,刚刚出国的时候,国内科研的水准各方面跟世界发达国家有比较大的差异,去了以后我感受比较深的就是,西方的老师首先让你去寻找研究,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方向,他也希望你寻找真正的空白。我们所作的努力就是要去填补空白。今天中国的科研已经发展到这样的情况,我们不仅是要填补一般性的空白,还要更多地去填补更具有挑战性的,别人没有想到的、别人没有做到的,也许别人想到了但是还没有做到,我们就要突破这样一些非常有挑战性的科学难题,我觉得这是我们现在可以做到的,同时也要积极鼓励年轻的科学家去探索的。
我觉得科学家精神,实际就是要敢于挑战非常困难的问题,一定要去做别人没有做到的事情,同时把这个事情做得越来越好,做到最顶尖的水平。科学研究就是追求卓越,当然我们永远不可能达到完美的状态,人类总是在追求完美的道路上不断向前奋进,但正是这样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使得我们的工作不断推进,不断突破我们认识的界限,不断创新新的理论,不断发展新的技术,同时我们要把整合这些技术、这些理论变成解决问题的方案。特别是我们从事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的,还是要从实际问题出发,从问题当中抽提出一些挑战性的科学难题,通过解决这些科学难题,再整合已有的知识和技术,回过去再解决现实生态保护、环境保护当中的问题。这就是一个不断渐进的过程,通过解决问题,我们会发现新的问题,所以这是人类在探求未知的领域中,不断前进的一种范式,我觉得就是要坚持不懈,要精益求精。
(本期策划:杨柳春、王振红;编审:杨柳春、王振红、王虔;编辑:王虔、武一男;摄像/后期:朱法帅。出品:《中国科学院院刊》、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制作: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策划:王振红 王虔
电话:(010)88825341
邮箱:wangq@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