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访谈”是中国发展门户网推出的一系列有特色、有深度、定位清晰的原创专题,通过采访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知名人士等,以视频、图片、文字多种形式,集合各界智慧为中国的发展建言献策、分享发展经验,服务国际合作,努力为消除贫困、保护环境、促进发展做出贡献。

嘉宾介绍

发展建言

发展寄语

古特雷斯:
我们不应忘记,过去十年,中国是为全球减贫作出最大贡献的国家。
盖图:
学习中国经验将使整个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获益。
马文森:
我们需要分享中国的成功,同时需要了解取得这些成功的重要因素,比如精准扶贫的战略,以及创新的思路和做法。
欧敏行:
中国带领将近8亿人摆脱贫困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实现的。
维多利亚·克瓦:
自1990年以来,全球近11亿人摆脱了极端贫困。中国等国家朝着消除极端贫困迈出了巨大步伐。
郝福满:
中国的扶贫工作取得了全球瞩目的成绩,脱贫速度是世界上最快的。
费萨尔·穆罕默德:
中国不仅幅员广阔,而且人口众多,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解决这么多人的生计令世界瞩目。
穆塞比斯•斯科瓦特沙:
在实现自我脱贫的同时,中国还向非洲地区提供了强大的支持,让发展中国家受益匪浅。
阿席斯•库马尔•胡拉斯:
中国为全球减贫树立了典范,中国减贫方案在“中非合作论坛—减贫与发展会议”引人关注。
黎萨•马萨:
中国减贫成效卓著,其经验值得许多仍在与贫困做斗争的国家学习,精准扶贫政策必将助力中国在2020年前消灭绝对贫困。
季莲:
中国擅长通过像宋庆龄基金会这样的组织帮助贫困儿童,这几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访谈实录


2020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中国如何识别贫困人口?如何将扶贫任务落实到位?采用了哪些措施帮扶贫困人口?贫困人口、贫困村、贫困县如何有序退出?取得了怎样的减贫成绩?如何克服疫情对扶贫工作的不利影响?中国对国际减贫合作又有怎样的期待?10月8日,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陈志刚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2020年社会论坛发表视频讲话,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解答。


中国如何识别贫困人口? 


陈志刚:我们坚持“扶贫先识贫”原则,有效解决“扶持谁”的问题,紧紧扭住精准识贫第一颗扣子;面向农村贫困人口建档立卡,构建全国统一的大数据信息系统,全面记录贫困人口分布、致贫原因、脱贫需求等信息;通过动态调整,及时反映贫困最新特点,如实体现帮扶效益,清晰展示脱贫进展。建档立卡,在有着6亿农民的人口大国首次实现贫困数据到村到户到人,为精准扶贫打下了坚实基础。


中国如何分解落实扶贫任务?


陈志刚:我们严格“责任落实到人”要求,有效解决“谁来扶”的问题,强化精准帮扶体制机制和工作力量,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协调运转、协同发力,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从全国县级以上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选派290多万名干部驻村帮扶,他们同贫困群众一道研究脱贫计划、落实脱贫措施、见证脱贫成果,成为一道亮丽风景。


中国采取了哪些措施帮扶贫困人口?


陈志刚:我们贯彻“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方针,有效解决“怎么扶”的问题。


针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具体情况,谋划落实精准脱贫路径方法,因地制宜扶持发展特色产业,提供贴息免担保小额贷款,开展实用技能培训,选派科技人员现场指导,引导电商平台入村到户打通产销“最后一公里”。实现发展生产脱贫一批。


对生活在生存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发地方,通水、通路、通电等成本都很高。难以实现就地脱贫的贫困人口,在尊重群众意愿基础上将近1000万人安置到生存更有保障、生活条件更优厚,生产发展空间更大地方,实现易地搬迁脱贫一批。


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探索生态治理的带贫益贫机制,让100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成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获取劳务报酬,实现生态补偿脱贫一批。


坚持扶贫先扶智,改造9.7万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减免贫困生学杂费,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受益规模超过3700万人,重点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升群众就业创业能力,实现发展教育脱贫一批。


务实织密社会保障网络,协调扶贫与低保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向1000多万贫困人口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实现社会保障脱贫一批。


贫困人口、贫困村、贫困县如何有序退出?


陈志刚:我们树牢“精准脱贫”目标导向,有效解决“如何退”的问题,坚持标准不动摇,严把贫困退出关口,中央层面明确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退出标准和程序,组织第三方开展贫困县退出检查评估;面向省级党委政府、东西部协作省份和定点单位实施一体化考核,奖励先进、鞭策后进,支持各民主党派中央开展专题监督;设立全国举报电话,保障脱贫攻坚工作和成果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


中国取得了怎样的减贫成绩?


陈志刚:我们创造了中国减贫史上最好成绩,一是贫困规模大幅缩小,贫困人口生活持续改善,从2012年到2019年,贫困人口从9899万人减少到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到0.6%,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7%,高出同期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2.2个百分点。贫困群众实现了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有保障。


二是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加强,贫困人口发展条件不断优化曾经制约贫困群众发展的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通讯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得到解决。所有贫困村实现通路、通水、通电和互联网服务全覆盖,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和公共服务能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是中国特色减贫制度体系建立完善,稳定脱贫的政策网络织得更紧更密,形成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的责任体系上下联动、统一协调的政策体系:保障资金、强化人力的投入体系;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的帮扶体系;广泛参与、合力攻坚的社会动员体系;多渠道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体系;动态跟踪、及时评判、主动干预的防止返贫和预防致贫体系。


中国如何克服疫情对扶贫工作的不利影响?


陈志刚: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沉着应对、积极行动,建立疫情影响分析应对机制,出台就业、产业、财政、金融等方面针对性政策举措。目前,疫情影响已逐步克服,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胜利在望。


中国对同国际社会展开合作,推动减贫与人权合作方面有哪些期待?


陈志刚:面向未来,我们愿与各方继续努力 共同促进世界减贫进程、保障人权事业持续发展。为此,我提三点建议,一是高度重视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减贫进程的影响,特别是对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影响;二是进一步加强政策对话、知识产品开发、信息交流,充分发挥新科技、新媒体作用,不断深化减贫经验共享;三是进一步发挥人权理事会平台作用,引领全球以减贫促进发展权取得新进展。


结束

陈志刚表示,中方愿与各方继续努力,共同促进世界减贫进程、保障人权事业持续发展。他提出,高度重视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减贫进程的影响,特别是对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影响;进一步加强政策对话、知识产品开发、信息交流,充分发挥新科技、新媒体作用,不断深化减贫经验共享;进一步发挥人权理事会平台作用,引领全球以减贫促进发展权取得新进展。

 

策划:焦梦 徐林 叶开
联系方式(010)88825624
邮箱:yekai@china.org.cn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