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网评

深空探测科技制高点上的新焦点:月球水资源
目前,美国、欧洲、俄罗斯、日本、印度,以及一些新兴航天机构和企业纷纷将深空探测目标转向月球,一场科技制高点争夺竞赛已然开始。与20世纪的美苏太空竞赛完全不同,本轮竞赛以月球南极的水冰为新焦点,水资源的开采利用是各方努力的共同目标。
我国重力学未来发展方向、机遇与挑战
现代重力学是可以应用于研究地球整体形状、地球系统质量分布与迁移、不同尺度的形变运动等与密度结构相关的重要科学问题,在确定大地水准面、建立国家测绘基准及其动态变化、资源能源勘探、军事工程探测、水下航行器导航、中远程导弹的精确制导和空间飞行器等轨道的精准定位、全球水循环、气候变化及地质灾害监测等领域,发挥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大数据时代下生命科学研究面临的挑战及解决方案
未来,为实现对复杂生命系统更完美的模拟和解构,需从数据质量、处理算法、场景化等多方面进行优化。
新时代推进科技现代化的路径思考
围绕水平、观念、文化、体系、组织、治理、选题、队伍、保障等9个方面提出了促进中国科技现代化的初步思考。
全球及中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进展与挑战
距2030年仅有不到6年的时间,一个令人警醒的现实浮现出来——虽然某些领域取得了进展,但较多目标进展停滞甚至倒退,以至于到2030年全世界可能无法实现大多数目标。
中国低碳政策演进、阶段特征与治理模式变革
依据激励力度和约束力度强弱组合的变化,从低碳战略目标、政策主题和政策主题波动的动态演化出发,厘清我国低碳治理模式的“过去式”“现在式”和“未来式”。
进一步深化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转型路径的思考
部分发达经济体为谋取竞争优势、抢占绿色产业和技术制高点,在技术创新、产品贸易、标准等领域高树保护壁垒,气候合作中所伴随的多领域、多方面的气候竞争也需要逐步引起各方的关注与重视。
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完善主体功能区政策制度
强化主体功能区政策制度顶层设计,形成治理合力;完善农产品主产区政策,保障粮食安全、提升农产品生产能力和引领乡村振兴;完善重点生态功能区政策,维护生态安全、提升生态功能和践行“两山”转化;健全城市化地区政策,集聚人口产业、集约绿色发展转型和提升城市品质与韧性。
建立服务新发展格局的网络化国土空间格局
我国经济联系总体呈现依托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东西向联系为主的特征。依据省份间投入产出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增长极之间存在大规模的投入-产出联系,而后方腹地城市基本按流域与三大增长极形成紧密的经济联系。
"十五五"时期我国生态地区的战略格局与优化
优化调整落实“三区四带”内陆域49个、海域11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范围,明确功能定位、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比下限,确保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内的陆域生态保护红线区域面积占比保持在73.84%以上。
我国农业地区"十五五"总体布局调整建议
“十五五”时期我国农业地区战略布局将由“8+3+6”结构组成:“8”是指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环黄土高原地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华南地区及新疆8个农产品主产区;“3”是指河西走廊、河湟谷地和西藏“两江四河”地区3个农产品次级产区;“6”是指6个农产品优势产区,包含内蒙古、新疆和青藏高原3个畜产品优势产区,黄渤海、东海和南海3个水产品优势产区。
"十五五"期间我国城市化地区发展的战略重点
“十五五”期间,我国人口城镇化率将超过70%,人口向城镇集聚速度相较于前序“五年计划”期间将出现明显下降,并从此进入长时期高位城镇化水平阶段。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