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圈保护区开展了大量可持续发展实践
改善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关系推动可持续发展
人与生物圈计划强调保护的同时也强调发展,明确提出了保护与发展相结合的观点,并要求将生物圈保护区建设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场所。该计划明确提出政府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中的作用及当地生产者和决策者参与的重要性,要求在制定《生物圈保护区管理计划》时就利益相关方对如何参与决策管理、如何从生物圈保护区建设中受益作出分析。重视与周边社区的关系、推动保护区-社区共建共发展也成为生物圈保护区有别于我国自然保护区的最鲜明特点之一。
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我国生物圈保护区通过聘请周边社区居民担任生态护林员、引导周边居民开发特色生态产品和发展林下替代经济等举措让周边社区参与保护区管理,同时借助保护区建设和生态环境改善提高经济收入,形成保护与发展的良性互动。例如,云南高黎贡山是目前中国鸟类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高黎贡山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百花岭村自 2010 年探索修建了该村第一个观鸟塘以发展观鸟经济,随后逐步发展到了目前 47 个观鸟塘;除观鸟门票带来的收益外,还带动了民宿客栈、农家乐等乡村旅游活动。由于这些活动每年为百花岭村带来数百万元经济收入,极大地改善了当地村民生活水平,周边居民保护生态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明显提高。为了推动可持续发展,村民们还自发成立了观鸟理事会,统一服务标准,避免恶性竞争;并且自 2016 年起每年组织一次的“观鸟节”,该节已成为高黎贡山的“生态名片”。
倡导规范化生态旅游推动可持续发展
自然保护区具有支撑发展旅游事业的有利条件。 20 世纪 90 年代,生态旅游在我国自然保护区日渐兴起,但作为新事物也面临风险和争议。比如,业界普遍关心,在缺乏完善的管理体制和措施保障的情形下,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将面临新的威胁——可能不但无法带动保护区的发展,还会造成自然资源的破坏。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立后即组织了多期生态旅游研讨会和培训班,并与国内外高校合作开展生态旅游实例研究。
基于国内外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 MAB 于1998 年提出了有关国内生物圈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的政策和技术指导。受此指引,九寨沟、长白山、梵净山等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发展势头良好,支撑了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国内外已产生了一定的引领示范效应。2011 年,中国 MAB 又结合新形势,指导生物圈保护区发布了《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生态旅游荔波宣言》,提出了生态旅游四大原则:环境和生态保护优先;尊重和保护文化多样性;实施生态教育;鼓励社区参与,保护地方民众利益。这些原则成为生物圈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