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植物迁地保护, 促进植物资源保护和利用

发布时间:2021-04-22 09:02:18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周桔、杨明、文香英、李楠、任海  |  责任编辑:孔令瑶
关键词: 植物园,种质库,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发展

植物迁地保护的历史与现状

全球植物迁地保护的历史与现状

植物园起源于 16 世纪中叶的欧洲,在文艺复兴后期自然科学与园林艺术崛起过程中,早期的植物园集中在栽培、研究和试验药用植物;18 世纪时植物园对农作物的引种驯化与传播起了关键作用,甚至影响了一些国家的兴衰。可以说,在近代 500 多年的植物引种驯化与传播过程中,植物园发挥了引领作用。植物园历经了药用植物园、热带植物园、欧洲经典植物园、市政植物园和特殊类型植物园(包括农业植物园、园艺植物园、种质资源收集园等)等发展阶段。发达国家的植物园在加强研究的基础上,更倾向于生物多样性综合保护和生态环境教育;而发展中国家的植物园研究力量还不够强,在进行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的同时,强化了经济植物的利用,也具备一定的科普能力。

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BGCI)统计了有活植物信息的 2 119 个植物园,他们共保育 105 634 种植物,约占全球总数的 30%,并保护了超过 40% 的受威胁植物。然而,植物园主要分布在温带,热带起源的植物有 76% 没有得到迁地保护,迁地保护的植物中北半球原生种占了 93%;同时,只有 10% 的植物园迁地保育了珍稀濒危植物。目前,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收集了全球 5 万多种植物,是种类最多的世界级植物园。

全球已建成各类作物种质资源库 500 多座,收藏种质资源 300 多万份。其中,禾谷类 120 万份,豆类 35 万份,根茎类 8 万份,饲料类 20 万份。库藏量前 4 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约 60 万份)、中国(约43 万份)、印度(约 40 万份)、俄罗斯(32 万份)。全球 74 个国家的植物园建立了 350 个种子库,共保存了 56 987 个分类群,其中 9 000 多个是珍稀濒危种。特别地,美国国家植物种质系统(NPGS)收集的粮食与农作物种质资源有约 60% 来自国外。英国邱园的“千年种子库”收集了近 4 万种野生植物种子,约占全球的 10%。

中国植物迁地保护的历史与现状

总体上看,中国已初步建立了植物迁地保护体系,迁地保护了大部分本土植物,并从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引进了一些经济植物。中国已建野生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和培育基地 400 多处,其中植物园和树木园近 200 个,初步形成了植物迁地保护网络,共保藏种质资源 105 万份以上,迁地保护了中国植物区系植物物种的 60%。

植物园是活体植物迁地保护的主要机构。中国最早的植物园是 1871 年建立的香港动植物公园,但大部分植物园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中国的植物园涵盖了主要气候带和植被区,初步形成了完整的植物迁地保护体系。中国的体制影响植物园建设,隶属不同部委的植物园的功能和定位不同,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研究、园林园艺和环境教育等方面的侧重点亦有所不同。自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中国科学院在植物园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企业开发管理的植物园呈增长趋势。中国植物园共建有专类园区约 1 200 个,保存了植物 396 科、3 633 属、23 340 种(含种以下等级),其中本土植物约 20 000 种,占中国高等植物的 60%,占全球保育总数的 25%。中国植物园迁地保育受威胁植物约 1 500 种,约占本土受威胁植物种数的 39%。植物园对我国本土植物多样性保护发挥了积极作用。

种质库保存了我国绝大部分作物品种。种质库包括保存种子的种子库和苗木的种质圃。国家农作物种质库由 1 个长期种质库和 10 个中期库组成,共保存 785 个物种 426 726 份种子资源。3 个国家种质圃保存资源 64 493 份。4 座药用植物种质库和 82 个药用植物园迁地栽培了 8 249 种,其种质库保存了 6 507 种,去重后合计 10 785 种,含 200 多种珍稀濒危物种。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保存了 10 285 种植物种子。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和良种基地保存种质资源 33 000 余份(含引进)。深圳国家基因库保存 3 000 万份生物样本。这些种质库保存的种质资源为下一步的利用提供了材料支撑。

由于中国对植物资源的收集保藏和迁地保护起步相对较晚,植物迁地保护方面还存在如下问题:①国家层面缺乏整体设计与协调,部分区域的植物迁地保护还未覆盖(如青藏高原仅 1 个植物园),各种质资源库保护特色还不够鲜明;②一些种质库的保存能力有待加强,缺乏种质库建设和管理规范与标准;③各种质库人才队伍不够强;④各库间资源缺乏共享交流,信息系统也不够完善;⑤植物资源迁地保护的数量不够丰富,经济植物的遗传多样性保护相对较弱;⑥迁地保护理论与技术亟待提升,迁地保护与就地保护、野外回归、科研、开发、应用、科普间的衔接不紧,未发挥综合效益;⑦迁地保护领域的国际合作及影响力亟待加强,需要在引种便利化和惠益共享方面加强合作。

 

<  1  2  3  4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