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防沙工程与沙产业的融合发展——以肉苁蓉种植产业为例

发布时间:2020-07-04 19:22:32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范敬龙 等  |  责任编辑:张蔚蓝
关键词:沙产业,寄生植物,药用植物,肉苁蓉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1984 年,钱学森提出了“沙产业”的理论构想,认为具有充沛阳光资源的沙漠、戈壁可以发展成为农业型产业空间,应该大力发展“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知识密集型沙产业。此后,中国沙产业受到各地的重视并迅速发展,新疆、内蒙古、甘肃、宁夏等西部省份的沙产业开发如火如荼。在沙产业理论的指导下,防沙治沙与用沙相互配合,逐渐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的有机整体,在防沙治沙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沙产业的发展成就令人瞩目。“十一五”以来,新疆共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积超过 1 亿亩,初步建成了以绿洲内部农田林网为骨架、绿洲外缘大型防风固沙林带为中坚、天然荒漠林和山区天然林为前锋的立体绿色屏障,有效遏制了农牧区和绿洲边缘荒漠化扩大的趋势,重点风沙治理区域生态状况得到明显改善,风沙危害逐步减轻。

植物防沙工程与沙产业的融合发展

沙产业使防沙治沙工作由过去的被动防治走向主动开发利用沙地资源——既控制了沙漠化的蔓延,又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在确保沙漠生态改善的同时,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为核心,积极推广生态-经济复合型沙产业发展模式,使沙产业成为当地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实现了防沙治沙和增产增收的双赢和统筹推进,发展出“政府+企业+科研+基地+农户”等多种模式的特色沙生植物种植产业链,形成了“政-产-学-研-用”协同推进的长效发展机制。

随着肉苁蓉、锁阳等名贵中药材人工种植技术的发展,西北干旱沙区以肉苁蓉等具有大规模开发潜力的特色沙生植物种植业为主要突破点,以政府引导、科技创新为第一推动力,为企业参与地方生态建设创造盈利新途径,培养出了一批肉苁蓉种植大户和肉苁蓉种植专业合作社,惠及地方农牧民就业并提高家庭收入,实现了沙区的精准脱贫。在大型植物防沙工程体系内接种肉苁蓉,使植物防沙工程的生态经济价值得到了极大提升。

肉苁蓉种植产业发展现状

肉苁蓉(Cistanche deserticola)是著名的补宜中药,其药用保健价值极高,广泛用于中医临床处方、中成药和保健产品。肉苁蓉药效作用的有效成分如苯乙醇苷类、多糖、半乳糖醇和寡糖类的作用也不断明确。这些成果为肉苁蓉的临床应用和开发提供了依据。

《中国植物志》收录列当科,肉苁蓉属植物在我国有 5 个种,包括肉苁蓉(C. deserticola,又称“荒漠肉苁蓉”)、兰州肉苁蓉(C. lanzhouensis)、盐生肉苁蓉(C. salsa)、沙苁蓉(C. sinensis)和管花肉苁蓉(C. tubulosa)。其中,列入 2000 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的只有肉苁蓉(C. deserticola),即通常所指的寄生在梭梭根部的“荒漠肉苁蓉”,别称“大芸”“肉松蓉”“地精”“金笋”等。《中国药典》2015 年版以后,将管花肉苁蓉列入替代品,入药为管花肉苁蓉的干燥带鳞叶的肉质茎。因管花肉苁蓉寄生于柽柳属(Tamarix L.)植物的根上,由于过度采挖,管花肉苁蓉野生资源近乎枯竭,已被列为我国二级保护物种,并被收入《国际野生植物保护名录》。

自 20 世纪末人工接种肉苁蓉成功后,我国新疆、内蒙古、宁夏、甘肃等地种植肉苁蓉、发展肉苁蓉产业的热情持续高涨。但肉苁蓉,特别是荒漠肉苁蓉人工种植产量低、产量不稳定、技术不标准、种植成本高。这不仅制约了肉苁蓉规模化种植和产业化发展,也极大地挫伤了广大农牧民种植肉苁蓉的积极性。

人工种植肉苁蓉受到自然条件、种植技术和市场因素的多重影响,其中市场是发展肉苁蓉种植产业的最重要驱动力。管花肉苁蓉。其主要自然产地——新疆和田地区自2000 年开始大力发展人工种植管花肉苁蓉产业,2014 年已经推广种植柽柳 20 000 ha,接种管花肉苁蓉 10 000 ha,年产管花肉苁蓉 4 100 吨。然而,伴随产量的快速上升,近几年管花肉苁蓉价格却一路下跌,新鲜管花肉苁蓉在当地田间收购价从 20 世纪 90 年代的 20 元/kg 下跌到 2000 年的 8 元/kg,直至 2017 年的 3—5 元/kg。荒漠肉苁蓉。肉苁蓉种植产业在西北地区得到了大力发展,且与管花肉苁蓉相比价格变动幅度不大。多年来新鲜荒漠肉苁蓉在新疆田间统货收购价基本稳定在 13—18 元/kg,内蒙古 20—30 元/kg。由此可见,肉苁蓉种植产业的发展主要还是荒漠肉苁蓉和管花肉苁蓉,尤以荒漠肉苁蓉发展最为迅速并将迎来一个高峰期,价格波动也会随之变大。肉苁蓉下游产品的开发、市场的开拓,相关政策的制约和引导,以及中医药科学的发展和推广进程,都是肉苁蓉产业发展方向的重要决定因素。2014 年以来,以液体制剂为代表的肉苁蓉保健品、药品的大量开发,为打开消费市场创造了必要条件。

人工种植产区是发展肉苁蓉种植产业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管花肉苁蓉。相关研究表明,中国最适宜种植管花肉苁蓉的地区只有新疆南疆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 27 个县市,这与管花肉苁蓉的自然分布区域相一致。虽在河北、山东也有管花肉苁蓉试种成功和推广的报道,且产出管花肉苁蓉的品相和质量与西北地区差异不大,但存在腐烂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究和解决。一旦相关技术有所突破,这些地区也将成为管花肉苁蓉的另一个有发展潜力的产区。荒漠肉苁蓉。由于其主要寄主——梭梭是一种超旱生荒漠植物,一般认为荒漠肉苁蓉只能生长在年降雨量不超过 200 mm 的地区。在相对较湿润区域,高密度种植和灌溉条件下,梭梭极易发生白粉病和根腐病等严重病害甚至死亡。新疆南疆盆地(包括吐鲁番盆地、哈密地区和塔里木盆地)并不是梭梭的主要自然分布区。但与其他种植区相比,却具有更加丰富的光热资源和干旱的气候条件。这些地区人工种植荒漠肉苁蓉的产量已经可以稳定在 3 350 kg/ha 左右,最高可达 6 000 kg/ha 以上,这是其他种植区目前所无法相比的。作为荒漠肉苁蓉的寄主,梭梭还具有极强的耐盐能力,一些地区的试验和实践证明,梭梭可以在矿化度高达 28 g/L 的咸水灌溉条件下正常生长,并可以接种肉苁蓉。在新疆南疆的塔里木盆地,采用浅层地下咸水灌溉种植梭梭并接种肉苁蓉已经较为普遍。塔里木盆地河流水系发育众多,具有较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包括浅层地下咸水),已探明地下水资源量达 2.191×1010 m3,可开发潜力大。加之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这里将是同时发展 2 种肉苁蓉种植产业最具潜力的地区。

目前,肉苁蓉种植产业正在由小规模、分散种植,向标准化、机械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将肉苁蓉种植产业和生态工程有机结合,合理区划布局,进一步发展形成特色产业链,是肉苁蓉种植产业今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1  2  3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