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建设及进展

发布时间:2020-01-22 10:53:42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冯晓娟 米湘成 肖治术等  |  责任编辑:杨霄霄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森林.兽类.鸟类

展望

自成立以来,Sino BON 针对我国和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问题,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监测与研究,在生物多样性理论研究、技术示范与推广以及生物与生境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科普、教育、科研、生产与保护等各领域提供了多样化的信息服务与决策支持,也为我国生物多样性及重要生物资源的保护管理和有效利用提供了科技支撑。针对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向“多营养级交叉、大数据整合”方向发展的国际态势,Sino BON 在监测数据的整合管理与共享以及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方面仍有待加强。未来拟在以下 3 个方面得以突破,全面提升我国生物多样性科学的研究水平和科技服务能力,为应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相关评估、咨询和履约责任提供关键科技支撑。

(1)将核心监测点与辅助监测点相结合,优化监测内容与监测点的空间布局。未来生物多样性监测,既需要兼顾核心样地的建设,也需要在全国水平布局监测辅点,为生物多样性的实时国情报告提供支撑数据。未来计划整合 Sino BON 和国内外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技术力量,在全国重点区域全面建设一批生物多样性野外科学观测站(不少于 30 个),逐渐形成我国基于生物多样性的野外科学观测实体台站网络;同时,针对关键生物类群的分布与迁徙特点,建设辅助样地,优化全国尺度的监测网络。

(2)加强多物种、多营养级交互作用的研究。近年的研究表明,多营养级、多物种之间的交互作用对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影响。例如,大型兽类和昆虫的消失往往影响植物的传粉和互作,从而影响植物多样性。然而,以往的野外观测往往依赖某一领域的专家进行专业观测,多营养级之间的交互作用和网络观测亟待加强。森林网的大样地及其卫星样地为兽类、两栖类、昆虫和土壤微生物的研究提供生境的背景,Sino BON 未来工作将利用森林大样地,逐步打造多学科、多营养级交互的综合研究平台。

(3)优化数据管理,建立综合性监测数据信息服务共享平台。大数据分析和共享数据平台的搭建是当前科学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生物多样性监测数据信息服务共享平台的搭建有助于生物多样性数据的采集,并促进对生物多样性形成机制、变化机理的研究。未来 Sino BON 对监测数据的管理应集成关键的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同时整合物联网、智能技术、云计算与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全面感知、实时传送和智能在线处理为运行方式,开展多源数据的实时采集、网络化、智能化等天地一体化综合观测。搭建面向科研人员、管理者和公众的生物多样性科学共享平台,通过智能平台汇集并整合多方法、多单位、多区域的监测数据,实现数据综合管理、展示和用户智能化管理,促进多层面、多尺度的交流、合作与共享,有效提高科学数据的利用效率与社会价值。



(冯晓娟,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米湘成,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肖治术,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曹垒,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大学;吴慧,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马克平,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

<  1  2  3  4  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