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和民族永续发展的保障;生物多样性科学也被称为“关于人类未来的科学”。对生物多样性的监测与研究是生态学研究的国际前沿之一,是 21 世纪亟待突破的自然科学领域,也是支撑我国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科学基础。目前,在气候变化、人为干扰等多重的环境压力下,我国正面临生物栖息地丧失、生物多样性下降的严峻局面。在此背景下,对我国关键生态系统类型以及重要栖息地的生物类群进行长时期、全方位、多类群的多样性监测,对于摸清我国生物多样性的资源家底、时空动态、威胁因子和保护现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也将为我国生物多样性及重要生物资源的保护管理和有效利用提供科技支撑。
生物多样性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网络化监测可以较系统地掌握监测对象中生物多样性变化的总体格局。全球、区域或者国家水平的专题性监测网络颇有成效,如环北极监测网、瑞士的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等。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于 2004 年组织有关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和院外相关单位的合作者共同建设了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专项网(CForBio),该专项网目前已发展为全球森林生物多样性研究最活跃的组织之一。在 CForBio 的基础上,中国科学院按照“科学规划、统一布局”的原则于 2013 年启动建设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Sino BON)。网络以野外监测样地、样带、样点建设为核心,借助分子生物学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数码影像和遥感技术、3D 形态识别与分析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从基因、物种、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景观等水平上对生物多样性进行多层次的全面监测与系统研究,以实现全国典型区域重要类群中长期变化态势分析的目标,为国家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资源提供详实可靠的生物多样性变化数据,为科普、教育、科研、生产与保护等各领域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服务与决策支持。2014 年,Sino BON 被亚太地区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AP BON)和全球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GEO BON)正式接受成为其成员网络。
Sino BON概述
Sino BON 包括针对动物、植物、微生物多样性监测的 10 个专项网和 1 个综合监测管理中心,监测范围涵盖了全国 30 个主点和 60 个辅点。综合监测管理中心在 Sino BON 办公室领导下负责标准规范的制定,汇交信息管理平台建设以及近地面遥感监测。
(1)动物多样性监测专项网,包括:① 兽类多样性监测专项网,主要是通过红外触发相机推动全国兽类生物监测网络建设,建立我国野生动物红外相机监测规范和数据分析规范,并建立第一个野生动物多样性监测图像数据管理系统,对兽类物种组成、种群动态及其相关驱动因子和生态影响开展长期监测;② 鸟类多样性监测专项网,主要通过卫星追踪技术的应用推动鸟类迁徙规律的监测与研究,阐明环境变化对鸟类运动模式、种群数量和遗传多样性的影响机制;③ 两栖爬行类多样性监测专项网,主要通过在全国典型区域监测点布设样方和样带来监测两栖爬行动物及其群落的时空变化,深入研究各类群捕食、竞争、共生等种间关系和动态;④ 内陆水体鱼类多样性监测专项网,运用水下机器人和鱼探仪等先进设备对重要水域的指示性鱼类开展长期监测,揭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与水生态系统关键鱼类类群的种群变化之间的关系;⑤ 昆虫多样性监测专项网,选择重要昆虫类群(如蝴蝶、传粉昆虫、地表甲虫、蚜虫等),对其种类和数量进行长期监测,分析和评价昆虫多样性变化及其关键影响因素;⑥ 土壤动物多样性监测专项网,选择我国典型区域的地带性植被类型,分别以大型、中型和小型土壤动物的代表性类群为对象,就物种多样性、食性与功能群及土壤动物生存环境变化等开展长期监测。
(2)植物多样性监测网,包括:① 森林植物多样性监测专项网,在重要森林和灌丛群落的典型地段建立模式植物群落,并将其与大型森林样地建立联系,在区域到全国尺度上构建森林监测网络,同时加强大样地网络的功能性状等监测,并与动物和微生物多样性监测专项网合作,推动森林生物多样性变化的全面监测;② 草原荒漠植物多样性监测专项网,以植被分类系统的群系为基本单元,在草原荒漠植被主要群系的典型地段建立模式植物群落监测固定样方,定期复查,统一描述规范,长期监测草原荒漠植物多样性变化;③ 林冠生物多样性监测专项网,通过在我国典型森林植被区安装 8 个森林塔吊,构建了林冠生物监测的世界级平台(全球共 19 个),并开展了孢子植物、无脊椎动物和树栖微生物等地带性森林林冠生物多样性的调查与监测。
(3)微生物多样性监测网,包括: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监测专项网,采用现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生物信息学技术和传统的微生物学方法,对森林、草原和荒漠等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组成、多样性及土壤基因组的组成与多样性等开展长期定点监测,以揭示土壤微生物物种和基因多样性的分布规律和时空格局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