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幻热潮之下“暗流涌动”

发布时间:2019-11-18 10:15:23  |  来源:中国青年报  |  作者: 邱晨辉  |  责任编辑:张蔚蓝
关键词:科幻电影,科学装置,科幻小说家

家长一拥而上 功利化苗头渐长

不过,在当前科幻热潮席卷之下,越来越多的家长、孩子将目光投向这一领域。科幻大会期间,就有不少科幻作家被家长“围追堵截”,后者希望从这些“成功人士”那里取得“如何尝试科幻创作”“如何把阅读转化成创作”以及“如何成为科幻作家”的“真经”。

刘慈欣第一次听到类似的问题,便给出一个直截了当的回答:无法从科幻本身培养科幻写作能力,科幻创作的能力在科幻之外。

拥有计算机专业背景的刘慈欣,至今还没有写过一篇以计算机为主题的科幻作品,他说:“科幻创作与我的职业关系都不是很大。我所感兴趣的,是所有前沿的科学进展,尤其是空间与时间尺度上比较大的领域,比如宇宙学、天文学。”

在他看来,科幻对青少年更多时候是一种“间接影响”——活跃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通过一种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让青少年对科学、宇宙、大自然产生兴趣,为他们今后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进一步学习带去更多动力。

科幻作家陈楸帆曾应邀到一所小学“讲科幻”。让他记忆犹新的是,平时听讲座不太活跃的同学们,那天缠着他不断地问问题,从机器人一直问到人类的未来。

后来,有同学告诉他,之所以变得踊跃提问,是因为“脑洞被打开了”。“好奇心是多么的珍贵!”陈楸帆说,即便是练习科幻阅读与写作,也切忌不要像传统语文教学那样,试图从一些作品里解读出标准答案,那样只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

作为一名科研人员,张文武自己也写科幻,在他看来,科技工作者更需要拥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科技史无数次地表明,立足科学、大胆假设、敢于猜想,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催生那些绚烂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

不过,他并不希望科幻因此而变得功利,孩子和家长一拥而上,只是为了出书,为了得奖,为了给履历增光添彩。“科幻是孩子们的养分,但也只是养分的一种。读科幻或写科幻,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最终的目的,还是人的成长”。

凯文·安德森是全球知名的科幻小说家,他的作品被翻译成超过30种语言,全球销量超过2300万册,代表作包括《沙丘》《星球大战》《X档案》等。

谈到自己是如何成为一名科幻作家时,凯文·安德森透露,他出生在一个小镇上,那时唯一的娱乐活动,就是在“自己的想象”中探险,为此积累了大量的灵感与素材。长大一些,他又不断地阅读,研究他人的文章,了解其他人的想法。

而这些成长中的细节,是很多后来效仿者所不了解的。

<  1  2  3  4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