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云南“三江并流”地区决战精准脱贫的“生态画卷”

发布时间:2019-10-12 13:32:56  |  来源:新华网  |  作者:王敬中 王长山 魏玉坤 姚兵 杨静  |  责任编辑:张蔚蓝
关键词:生态,云南,精准脱贫,和谐,生态,脱贫

产业增收——绿色发展绘幸福

迪庆,藏语意为“吉祥如意的地方”,融雪山、峡谷、森林、草甸、湖泊等于一体,犹如世外桃源;怒江,峡谷幽深、江水咆哮,被视为神秘美丽的“东方大峡谷”……依托优美的自然环境,当地旅游扶贫成效初显。

香格里拉市尼西乡藏族村落巴拉村有着千年历史,这里的大峡谷如同画廊。2008年前,这个没通公路的村子被锁在大山深处,村民生活贫穷落后。

“10多年前,巴拉村是靠绝壁上一条不到一米宽的人马驿道与外界联通,步行到香格里拉城区要5天。”52岁的村民悟金七林说,乡亲们靠天吃饭,一年种的青稞、玉米、土豆等只够吃两三个月。

为改变贫穷面貌,当地藏族农民企业家斯那定珠倾其所有,10余年来坚持不懈,最终在绝壁悬崖上凿出了一条宽6.5米、长61公里的柏油公路。路通后,破败不堪、土木结构的藏式老屋被修葺一新,摇身变为景区。300多名周边村民在这里就业,户均收入达10万元左右。

在怒江,这方美丽的山水也绽放出了脱贫之花。为了突破大峡谷自然灾害频繁、可耕地面积少等地理局限,怒江州致力于念好“山字经”,唱活“林草戏”,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生态保护,一些紧靠旅游的“生态行当”涌现。

见到泸水市鲁掌镇三河村村民蜜波四时,他正接待摄影师并引导他们到自家“鸟塘”拍摄,繁忙之余,他满脸笑容地介绍起自己的新身份——“塘主”。

三河村山高林密,野生鸟类种类丰富。去年底,当地科技局选派人员到三河村发展观鸟经济,评估环境容量后,设置15个观鸟点——“鸟塘”,蜜波四等10多名村民成为“塘主”,负责为鸟类提供流动的饮水水源和食物,并为摄影爱好者搬运器械、送饭等。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鸟塘”已为蜜波四带来了5000多元收入,超过他种地耕田的收益。他说,生态环境越来越好,鸟越来越多,自己努力工作,相信未来收入会更高。

除了“塘主”赚钱,村里种植的茶叶受到游客追捧,茶农们也鼓起了腰包。“我们家70%的茶叶都被游客买了。”种茶30多年的村民和大林说,现在茶价很好,最贵的一斤茶卖到2000元。

“‘塘主’、茶农等从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受益,生态价值突显的背后是生态保护的成效。”怒江州林草局项目办负责人和春庭说。

吃上“生态饭”,念好“扶贫经”。目前,迪庆、怒江初步形成了以大峡谷风光、多民族风情等为代表的旅游景观,构建起了核心景区带动周边群众、乡村旅游带动沿线群众增收的发展格局。

生态为本,深度贫困地区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脱贫新路——

3年来,迪庆脱贫销号6万多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3.57%;

4年来,怒江12万多人摆脱贫困;

两州超4.5万牧民告别传统产业,端起了“生态碗”,森林覆盖率逐渐提高……

但这里仍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迪庆、怒江还有15万多贫困人口没有脱贫,其中部分地区人与自然矛盾甚为突出。贫困程度深、基础条件差、致贫原因复杂,可谓“最后的贫困堡垒”。

驰而不息,一幅决战精准脱贫的“生态画卷”正在云岭大地铺展——

重点攻坚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生态扶贫等工作;从组织领导、帮扶力量、政策举措等方面进一步加强保障,打好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和饮用水安全硬仗;推进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坚持发展生态旅游业和高原特色农业、精准吸纳建档立卡户参与生态管护……

“决不让一个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云南省扶贫办主任黄云波说,明年全省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将全部实现整族脱贫。

<  1  2  3  


返回顶部